巨大淋巴结增生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0162731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巨大淋巴结增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巨大淋巴结增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巨大淋巴结增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巨大淋巴结增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巨大淋巴结增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巨大淋巴结增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巨大淋巴结增生(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例 l主诉:查体发现右肺包块2日 l现病史:患者与2日前查体发现右肺包块, 无咳嗽、气短、无痰,无发绀等症状 l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l术中所见:胸膜腔无粘连,无积液,病变 位于右肺上叶根部,大小约为 5.0X6.0X7.0CM,压迫右肺上叶动静脉 l术后病理:(右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 病概述l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非常 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 多见于胸 部,其它部位也少有报道。病因Castleman病有许多名称,如巨大淋巴结增 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 滤泡淋巴结组织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 生等, 其病因至今不明,有3 种观点:1.淋 巴引

2、流区一般炎症或不明原因的特殊炎症 ;2. 淋巴结错构瘤:3.淋巴细胞的间变性肿 瘤。 多数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 近来的研 究显示白细胞介素6(1L 6)等B细胞生长 是本病的关键。发病情况l本病最常发生于纵隔和肺门也可见于全 身任何部位Frizzera等总结400例患者的 资料表明:病灶位于胸部约占70,颈部 14,腹部及盆腔12,腋窝2;病理分型lCastleman病病理两型:透明血管型和浆细 胞型。 透明血管型约占7691。病理 表现以淋巴滤泡增生伴生发中心形成和大 量小血管增生,玻璃样变为特征,无成片 成熟的浆细胞,临床上以局灶型多见,常 为体检发现,较少出现临床症状。l浆细胞型较透明血

3、管型明显少见。病理表 现以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出现成片排列的成 熟的浆细胞为特征,部分浆细胞中有 Russell小体存在,缺乏或少量存在管壁玻 璃样的毛细血管。临床上以多中心型多见 ;多中心型患者常伴有临床症状,咳嗽消 瘦发热乏力贫血高球蛋白血症以及腹痛腹 泻表浅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沉加快等。临床表现l 患者发病年龄跨度大。9 个月85岁均可发病, 但多见于健康年轻人。 70的患者年纪 30以下 。无性别差异,无家族史。 l 患者通常无症状,常因体检或在身体浅在部位触 及包块而被发现。Nordstrom 等认为透明血管型 仅3的患者有症状;而浆细胞型 50 可出现1 个或一个以上的全身症状,包括发

4、热盗汗发育缓 慢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顽固性贫血,低蛋白 血症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免疫学方面的异常, 多见于20岁以下的患者。影像学表现l X线胸片:病变好发于纵隔和肺门,常表现纵隔 增宽,边缘光滑或轻度分叶密度均匀。可见于纵 隔的任何间隙,但常见于中纵隔或后纵隔。肿块 大小不一,最大者直径16cm,平均5.8cm。多数 为单发,多数者肺门也可见肿块。其内钙化影较 少见,肺实变骨膜反应胸膜反应少见。当肿块压 迫支气管时可出现继发性改变如肺不张,易误诊 为中心型肺癌。少数肿块从纵隔向上延伸到颈根 部(临床可触及包块),向下可进入腹膜后,也 可表现为肺野孤立结节或肿块内钙化,但此情况 极罕见。l

5、CT:平扫多见单个孤立的软组织肿物,直径 5cm)呈混杂密度影,界限清晰,其中心可有 纤维疤痕显示为低密度。较大病灶常显示强化不 均匀,其CT值最高可超过90HU。动态变化过程 与动脉相似,早期明显强化及延迟后仍为高密度 为其特点。部分病灶可显示周围增粗的供血血管 。约40的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受浸润,也可有肿 大淋巴结。文献报道钙化见于510的病例 ,且仅见于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T图像上钙化呈 典型的分支状或斑点状影,散在分布于病变中央 区。王仁贵和Sadamoto均认为病灶内分支状钙化 是透明血管型CT的特征性表现。l MRI:病灶信号以不均匀者占绝大多数,T1 WI为 低于骨骼肌的低信号灶,

6、T2 WI为显著的高信号 影,中心可为纤维成分、钙化、血管等的星形低 信号区。约一半的病灶边界清晰,GdDTPA静 脉注射后多数肿块出现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 其中还可见低信号的纤维间隔。另外,几乎所有 的病灶都可见其周边有多量层状分布的血管断面 影,但MRA无法显示出供血动脉,且MRI的缺点 是显示特征性的钙化不如CT,但其多方位成像对 病变定位及显示毗邻关系较CT优越。诊断和鉴别诊断l 本病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最后确诊依赖活检。 术前往往误诊为其他疾病。 l 纵隔淋巴瘤以两侧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常累及前纵隔胸骨后淋巴结,低至中轻度强化; l 胸腺瘤主要位于前上纵隔,临床常出现重症肌

7、无 力,良性胸腺瘤主要表现胸腺区边界光整的类圆 形肿块,侵袭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常侵犯纵隔脂 肪间隙、血管、心包及胸膜;诊断和鉴别诊断l 神经源性肿瘤主要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肿瘤位居 椎管内外呈哑铃状,坏死囊变相对较常见。 l 肺门巨淋巴结增生症应与肺动脉瘤鉴别,后者强 化更加明显,并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发现周围 肺动脉相连。 l 如有继发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应与中心型肺癌鉴 别,后者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并有吸烟咯 血病史,再加上增强等特点不同,多能鉴别。小结 l尽管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病因、病理类型及 临床类型具有交叉性而显得较为复杂,但 本病局灶型仍有一些相对的影像学特征表 现:病灶多为单发,常位于纵隔;病 灶为富血管性的软组织实性占位病变,早 期明显强化,其动态变化与动脉相同,CT 值可升高60 HU; 病灶内斑点钙化; 病灶内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DSA显 示病灶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RI 显示典型的层状分布的供养血管断面影。l本例术前都曾误诊,原因是对本病认识不 足,部分检查方法单一。良性巨淋巴结增 生的发病率很低,但并非罕见。因此,在 纵隔肿块病变中,特别是发生在一个无症 状的、异乎寻常的纵隔肿块的年轻病人时 ,其鉴别诊断应该考虑到这种疾病,如果 血管造影、MRI出现上述特征性的表现,更 提示巨淋巴结增生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