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161633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进“十一五”规划建议,从战略的高度,描绘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小康社会步伐产生极大地推进作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

2、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消除贫困。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在于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因此,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问题,不断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一、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脱贫保证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列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贫

3、困人口由 2.5 亿人下降到去年的 2610 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 30.7%下降到 3.8%,成为世界减贫的楷模。我县实施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始终以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局,突出狠抓了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新修、复修乡村公路 3000 多公里,新增通路自然村 1050 个;新修库、堰、渠、窖等水利设施 15382 处,新增灌溉面积 17 万亩;新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生态家园 8200 多户;新增砖木砖混结构农房 5254 户,实施安居工程 1X

4、X 户 46.7 万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49921 平方米;新建村级图书室 57 个;183 个村建设了村级卫生室;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 95%,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茶叶、肚倍、烟叶、山野菜、冬枣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 48.5 万亩,比 XX 年净增 37.64 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61.5%,在农民现金收入中的份额达到 34%。到 XX 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789 元,比 XX 年净增 457 元。全县贫困人口由 XX 年的 16.03 万人减少到去年的 14.16 万人,减幅达 11.6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由 XX

5、年的 7.75 万人减少到 6.96 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 XX 年的 8.28 万人减少到 7.2 万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使已经实施的 47 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和 21 个省、市对口帮扶村基本实现脱贫,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整体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以贫困村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始终贯穿了扶贫对象的瞄准式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途径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式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瞄准式、参与式和开发

6、式。所谓“瞄准式、参与式和开发式”就是瞄准贫困等弱势群体,广泛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必要扶持下,带动和促进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村整村实现综合性发展,最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整村推进”建设涉及 10 项指标,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产业发展,还包括社会事业、民主政治、基层组织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有利于瞄准贫困人口,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提高使用

7、效益,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能够将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与建设方式完善、建设手段与建设机制的对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二、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建设,规划是基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其基本设想是:在 XX 年之前,全面完成 139 个重点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文明发

8、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具体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贫开发政策,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到 XX 年,力争使全县 139 个贫困村初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改善上,围绕解决群众的行路、饮水、灌溉、就学、就医、通讯、电视、生产发展、文化科技、生态能源“十难”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道路宽畅、饮水

9、安全、用电保证、通讯便捷、上学方便、就医可靠、广播到户、电视到家的效果。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以培植和巩固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培育主体和机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 100 元以上。在基层建设上,以争创“十星级农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违章必纠,形成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争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区域。注重村民自治建设,完善村民管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

10、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最终使重点贫困村实现“有一个好班子、好民风、好规划、好产业、好基础、好环境、好成效”的“七个好”目标。在工作方式上,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建设、第三年检查验收”的要求,采取“先易后难,试点示范,重点重抓,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绿色小康村建设、农村经济示范户、老区重点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政策、捆绑项目资金,使每个村年有偿和无偿资金总投入达到 100 万元左右。通过政策扶持、对口帮扶、产业带动、整体联动,到 XX 年,使 80%左右的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三、以整合资源为

11、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整体联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1、整合政策资源。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 、市出台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扶贫、各类支农、社会帮扶和群众自筹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贫困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民免收农业税,对贫困学生和贫困人口实行救助等,力争每个重点贫困村有偿、无偿扶持资金达到 1

12、00 万元左右。同时,要紧紧围绕整村扶贫开发任务目标,充分发挥政策、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贫困村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业发展帮扶措施,共同推进整村推进工作,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2、整合社会资源。社会扶贫是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与中直、省直、市直各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络和衔接工作,主动联系,沟通感情,积极寻求各级对口帮扶单位的援助,力争在争取帮扶政策、项目、资金上有新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工作责任,进一步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通过行业参与、部门帮扶、党员帮带、民间救助和个人捐赠等途径扶贫济困,努力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3、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要坚持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办检查,严格考核兑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考各级各部门年度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激励和督促各方面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