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0156686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等 政策; 专 题 定 位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 禁”等政策;考 纲 解 读2、探讨历代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时代 特点、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知 识 框 架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井田制贡赋制度工商食官制度土地和赋税制度坊市制度“重农抑商”对外贸易政策主题探究一:古代的赋税制度 阅读以下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 史料一 编户齐民是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汉承秦制 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姓名、年 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编入政府 户籍的平民

2、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对国家承担四 项负担:田租,即土地税;口赋和算赋,即人头税;徭役;兵役 。田租是按土地的数量多少征收,较轻,如汉文帝十多年不收田 租。按人头和户交纳的赋税、服徭役、兵役。“赋”的征收单位 为“算”,分“算赋”和“口赋”。算赋每年每人120钱,口赋每 年每人20钱。征收较重。 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 汉经济卷信息:反映秦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制度 ;户籍制度是政府征收赋税的重要依 据;编户农民向国家承担四种负担; 征税以人头税为主。史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 、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 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

3、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隋朝规定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纳庸代役。唐朝则 取消了年龄的限制。史料三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炎因奏对,恳 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 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 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 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 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 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信息:反映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征税内容包括田租、户税和纳庸代役; 交税形式是实物地租

4、;唐朝的庸和隋朝 相比没有年龄的限制,有人性化的考虑 。信息:唐中期的税制改革,由实行租庸 调制到推行两税法;首次明确提出“量出 制入”的财政预算规则;以土地和财产多 少作为征税的标准,改变了以人丁为主 的标准;定时征税等史料四 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 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 ,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 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 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史料五 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 “

5、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 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 造报。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 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雍 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 丁。”信息:明中后期推行的“一条鞭法”;将各 种杂税包括丁税合并为一条,按田亩纳税 ,简化了税收项目;由征收实物到征收银 两过渡;逐渐推行,推行过程中有阻力。信息:清朝的“摊丁入亩”(亦被称之为 “地丁银”),由新增人口不征丁税到取 消人头税;把丁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 一的地丁银,知识归纳:1、分析影响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1)适应社

6、会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初税亩是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2)政治目的: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与剥削;(3)经济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调整政府与社会各 阶层的利益关系。(4)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2、归纳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性特征 :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 主过渡,直至人头税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逐渐松弛;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赋税项目: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业征收重税。典题导法:考点古代赋税制

7、度(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 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 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 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条鞭法”。“佃户拖欠地主地租导致地主不能按时向 官府纳税,于是地主借贷纳税”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佃户地主官府”之 间的关系,能同时对三者关系产生影响的只有D选项。题干没有体现“商业的 发展”信息,A错误;B、C两项只体现了佃户和地主之间关系。(变式训练1)中国

8、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 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变式训练2) 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朝廷税收定额之外 ,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雍正元年 ,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火耗归公”:“知县征收钱粮, 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 政府,作为行政经费。”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 取份额。“加耗”合法化的政策( )A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 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C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 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主题探究二:“重农抑商”政策史料

9、研读:材料一 周书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 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与不出则财匮少”材料二 “末事不禁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 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问题:上述材料反馈出哪些历史信息?信息:周朝认为农工商虞并重;战国时商 鞅视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并采取奖励 耕织抑制商业发展的措施。理由是发展农 业可达到富国的目的,商业发展会危及社 会稳定。“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重农抑商又称固本抑末,是历代中 国封建王朝推行的一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打

10、击工 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政策和指导思想。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的目的:经济目的:维护专 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政治目的:保 障国家安全(保证兵源),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护政治稳 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历朝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化本末意识,限制商人; (2)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管理,限制商业的规模; (3)严格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对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手工业部门和商业种 类实行官营专卖制度; (5)对民营商业和手工业征收重税; (6)对工商业从业者实行一些限制性规定:限制商人的政 治权利,

11、堵其仕途之路,并且不许其后代做官;从日常 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如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 视性规定等。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 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 权。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其统一中国 奠定了基础。在封建社会中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家 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 定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 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2012北京文

12、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 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 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典题导法:(变式训练1)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 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

13、而改变主题探究三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 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 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 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 贸易。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人教版必修2教材读以上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信息:明清统治者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分 析和虚骄自大的心态出发改变了自汉代以 来的开明的对外贸易

14、政策,禁止国人出海 和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错误的经济政策阻 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 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 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典题导法:(变式训练)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 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

15、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变式训练)清朝前期的一份解禁丝绸出口贸易的上谕说 :“徒立出洋之禁,则江浙所产粗丝转不得利,是无益于外 洋,而更有损于民计。又何如照旧弛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 之用,尤为通商便民乎。”这反映了( ) A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放弃 B江浙丝织业的发展迅速 C政府认识到外贸的积极意义 D鼓励商业发展成为国家政策启示: 1、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控制 人民与加强对百姓人力、物力的剥削来巩固政权,如封建制国 家的经济政策,旨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榨取沉重的封建地 租及各种赋役。2、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弹性”,社会形势发生了 变化,经济政策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政策 。3、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