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15199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务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情 况 介 绍一、基本情况县总人口为 109 万人,农村劳动力 61 万人,富余劳动力 35 万人,就地安置 9.5 万人。2008 年全县共输出各类劳动力 25.5 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 4.7,初中文化的占84.3,小学文化以下的占 11。从男女比例上来看,男性占 77,女性为 23。从年龄结构上看,30 岁以下的占50.7,3049 岁的占 43.3,50 岁以上的占 6。二、劳务市场现状情况及发展设想一是加强和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全县 26 个乡镇均成立了劳动保障所,纳入全供事业编制 90 人。2006 年 9月至 10 月所长全部参加了市局举办的乡镇

2、,街道劳动保障所培训班。县劳动保障局在此后对全县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不断加快基层劳动保障所的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全部 26 个乡劳动保障所配备了微机,为全县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建立了信息台帐。在村级设立了相应的劳务输出组织,至少配备一名劳务信息联络员,部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二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成城市建立劳务信息服务机构,选聘政府驻外办事处工作人员及长期在外打工的有相关管理经验的“能人 ”从事信息搜集及 劳务管理工作。目前,全 县已设立驻外劳务信息服务机构 70 多个,在全国各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10 余个,聘请专兼职劳务信息员 700 余人。三是县政府投资 500

3、余万元筹建的新的劳动力市场已投入使用。市场内设置了现场招聘洽淡会议大厅一个,同时还有求职登记,用工登记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失业登记、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窗口。一个集培训、职介、信息网络为一体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劳动力市场正在为我县广大劳动者提供着,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四是鼓励和发展各类民办培训学校和中介组织。目前全县已建立民办中介组织 21 家,各类培训学校 12 家。县就业培训中心在界沟、镇里固、闻集、站集、王集等乡镇设立了教学点,在全县 26 个乡镇和村级设立了培训信息联络员,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有力提高了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

4、力。五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取务工人员钱财和非法劳务中介,从而净化了我县劳务市场,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由于我县对劳动力输出和劳务市场建设的重视,使得今年我县的登记失业率为 3.45,登记失业人员为 1800 人。下一步,劳务市场的发展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预算内资金对就业的投入,完善我县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确保各项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刊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上级促进就业的政策,宣传自主创业、再就业,立乡办企业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各类劳动力以市场为导向,转变观念,走自

5、强、自力、自我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大力推进县、乡、村劳动力信息联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协作,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四是加大培训力度,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结构劳动力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劳动力有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三、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2008 年,我县共输出各类劳动力 25.5 万人次,创劳务总收入 15 亿元。我县的劳务输出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已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26 万劳务大军脱农装,奔小康。一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劳务输出的比例已达 50以上,有的高达 70,打造了大杨集搓背,郑集建筑(路、桥)等叫响全省乃至全国的劳务品牌。同时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不仅仅“ 挣 到票子 ”,更主要的是 “换了脑子” ,在务工经商过程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利用带回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领办个业,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不仅个人实现了由打工仔向创业者的跨进,而且吸纳和带动了周围群众走上富裕之路。他们造就了新时期虞城劳务输出这个新产业,也使广大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