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传播学 110 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 ,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 (讯息来源-讯息- 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 5W 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 7W 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 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 5W 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 “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 ,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 ,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 “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0、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21、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2、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3、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24、内容分析: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 ,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6、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7、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8、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29、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30、大众传播的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31、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32、 “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33、 “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34、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 ,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①集权主义理论 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②自由主义理论 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③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 《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35、报刊的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 ,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 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 “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39、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 主要论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
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