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11092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绘图命令-AutoCAD(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常用绘图命令,2.1 “绘图”菜单和“绘图”工具栏2.2 绘图命令的操作,2.1 “绘图”菜单和“绘图”工具栏 2.1.1 “绘图”菜单常用绘图命令在“绘图”菜单及其子菜单中的位置如图2.1所示。“绘图”菜单包含了AutoCAD 2007的绝大部分绘图命令。,图2.1 “绘图”菜单及其子菜单,2.1.2 “绘图”工具栏 “绘图”工具栏是常用绘图命令的集合体,常见绘图命令在其上的位置如图2.2所示。“绘图”工具栏中的命令按钮都与“绘图”菜单中相应的绘图命令对应。,图2.2 “绘图”工具栏,2.2 绘图命令的操作2.2.1 “直线”命令“直线”命令用于绘制一条或多条连续的直线段,每个直线段

2、都是一个独立的对象。1操作方法(1)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直线”按钮。(2) 单击下拉菜单“绘图”“直线”命令。(3) 在命令行输入“line”并按“Enter”键。,2操作说明命令:line (执行命令)指定第一点: (指定起点)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 (指定下一点)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 (指定下一点,或输入选项、或回车结束命令)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 (指定下一点,或输入选项、或回车结束命令)(1) 放弃。删除最后绘制的线段。在确定第二个或以后各点时,均可使用“放弃”选项。(2) 闭合。以第一条线段的起始点作为最后一条线段的端点,形成一个闭合的平面图形。在绘制了两条

3、或两条以上线段之后,可以使用“闭合”选项。,3应用举例用“直线”命令绘制如图2.3所示的图形。命令: line (执行命令)指定第一点: (在适当位置单击左键,定左下点)指定下一点或 放弃(U): 3910 (输入相对极坐标,定右下点)指定下一点或 放弃(U): 16960 (输入相对极坐标,定右上点)指定下一点或 闭合(C)/放弃(U): -347,0 (输入相对直角坐标,定左上点)指定下一点或 闭合(C)/放弃(U): c (输入选项“C”,返回起点),图2.3 “直线”命令练习图例,2.2.2 “多段线”命令“多段线”命令用于绘制相互连接的直线段、弧线段或两者的组合线段。一次绘制而成的组

4、合线段是一个单一对象。1操作方法(1)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多段线”按钮。(2) 单击下拉菜单“绘图”“多段线”命令。(3) 在命令行输入“pline”并按“Enter”键。,2操作说明命令:pline (执行命令)指定起点: (指定多段线的起点)当前线宽为 0 (信息行)指定下一个点或 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指定下一点,或输入选项)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指定下一点,或输入选项,或回车结束命令),(1) 指定下一个点:指定下一个端点,AutoCAD便以当前线宽从起点到该点绘制出一条

5、多段线。(2) 圆弧:转换为绘制圆弧的方式,并以最后所绘制的直线的端点作为圆弧的起点。绘制圆弧的命令提示与说明和“圆弧”命令相同。(3) 半宽:设置多段线的半宽度。(4) 长度:设置直线段的长度。执行该选项,则命令行提示:指定直线的长度: (输入直线的长度值)输入直线的长度值,并按“Enter”键,AutoCAD沿着前一条多段线的方向以输入的长度绘出一条直线。,(5) 放弃:取消最后一次绘制在多段线上的直线或圆弧。(6) 宽度:设置多段线的宽度。执行该选项,则命令行提示:指定起点宽度: (输入起点的宽度值)指定端点宽度: (输入末点的宽度值)(7) 闭合:绘制了两段线后,选择此项,AutoCA

6、D从当前点到起始点以当前线宽绘制一条直线,形成一个封闭线框,同时结束“多段线”命令。,3应用举例用“多段线”命令绘制如图2.4所示的图形。,图2.4 “多段线”命令练习图例,命令: pline (执行命令)指定起点: (在绘图区适当位置点击,定左下点)当前线宽为 0 (信息行)指定下一个点或 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405,0 (定右下点)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w (输入选项“w”)指定起点宽度 : 3 (输入起点宽度)指定端点宽度 : (回车),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

7、)/长度(L)/放弃(U)/宽度(W):10890 (定右上点)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a (输入选项“a”)指定圆弧的端点或角度(A)/圆心(CE)/闭合(CL)/方向(D)/半宽(H)/直线(L)/半径(R)/第二个点(S)/放弃(U)/宽度(W):108180 (定R54半圆的左端点)指定圆弧的端点或角度(A)/圆心(CE)/闭合(CL)/方向(D)/半宽(H)/直线(L)/ 半径(R)/第二个点(S)/放弃(U)/宽度(W):114180 (定R57半圆的左端点),指定圆弧的端点或角度(A)/圆心(CE)/闭合(CL)/方

8、向(D)/半宽(H)/直线(L)/半径(R)/第二个点(S)/放弃(U)/宽度(W): l (输入选项“l”)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183180 (定左上点)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w (输入选项“w”)指定起点宽度 : 0 (输入起点宽度)指定端点宽度 : (回车),指定下一点或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49270 (定49直线的下端点)指定下一点或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9、 w (输入选项“w”)指定起点宽度 : 20 (输入起点宽度)指定端点宽度 : 0 (回车)指定下一点或 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c (输入选项“c”),2.2.3 “正多边形”命令“正多边形”命令用来绘制规则等边多边形,如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1操作方法(1)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正多边形”按钮。(2) 单击下拉菜单“绘图”“正多边形”命令。(3) 在命令行输入“polygon”并按“Enter”键。,2操作说明命令:polygon (执行命令)输入边的数目 : (输入正多边形的边数)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 边(E)

10、: (1) 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指定中心点后,则命令行提示:输入选项 内接于圆(I)/外切于圆(C) : 内接于圆:用内接于圆的方式绘制正多边形。执行该选项,则命令行提示:指定圆的半径: (输入正多边形外接圆的半径)此时,AutoCAD按内接于圆的方式绘出指定边数的正多边形。, 外切于圆:用外切于圆的方式绘制多边形。执行该选项,则命令行提示:指定圆的半径: (输入正多边形内切圆的半径)此时,AutoCAD按外切于圆的方式绘出指定边数的正多边形。,(2) 边:根据正多边形的边数和正多边形上一条边的两端点绘制正多边形。执行该选项,命令行提示:指定边的第一个端点: (指定正多边形某条边上的第一个端

11、点)指定边的第二个端点: (指定第二个端点)AutoCAD便以这两个点的连线作为正多边形的一条边,并按指定的边数以逆时针方向绘制出正多边形。,3应用举例用“正多边形”命令绘制如图2.5所示的正六边形和正七边形图形。1) 绘制图形(1)命令: polygon (执行命令)输入边的数目: 6 (输入边数)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 边(E): (在适当位置单击左键,定中心点)输入选项 内接于圆(I)/外切于圆(C) : i (输入选项“i”)指定圆的半径: 60 (输入外接圆半径,回车结束命令),2) 绘制图形(2)命令: polygon (执行命令)输入边的数目 : (回车)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

12、边(E): (在适当位置单击左键,定中心点)输入选项 内接于圆(I)/外切于圆(C) : c (输入选项“c”)指定圆的半径: 60 (输入内切圆半径,回车结束命令),3) 绘制图形(3)命令: polygon (执行命令)输入边的数目 : 7 (输入边数)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 边(E): e (输入选项“e”)指定边的第一个端点: (在适当位置单击左键,定最下边线左端点)指定边的第二个端点: 600 (输入极坐标,回车结束命令),图2.5 “正多边形”命令练习图例,2.2.4 “矩形”命令“矩形”命令用来快速绘制矩形,当然也包括正方形。1操作方法(1)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矩形”按钮。(2) 单击下拉菜单“绘图”“矩形”命令。(3) 在命令行输入“rectang”并按“Enter”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