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10144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要忽视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改革,高效课堂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一种共识。广大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怎样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精心的教学设计;正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大家为取得很多成绩而欣慰,在投入了很多精力而又收效不大之时感到迷茫。而后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在进行“高校课堂”的探讨与研究中,把精力都放在了知识点的把握与教法学法的探讨之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 , “主人”和“主角”地位,这就要求

2、我们教师要克服灌注知识的老教育模式和只把精力都放在了知识点的把握与教法学法的探讨之上。 ,要在变学习客体为主体上下功夫。为此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一,保护学生求新的心理需求四十分钟的课堂教育,分分秒秒都是十分宝贵的,尤其三下预备铃打响之后,同学们在做好学具准备的同时,也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这时,教师若处理失当,则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一定影响。传统的“四环节(即复习,授新,巩固,练习) ”教学模式。长时间的课堂复习,检查,常常会使学生渴求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需要逐渐丧失,而且在“检查订正”中,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甚至损害了学生的形象,使学生良好的学习情

3、绪遭到损害而导致了逆反心理的长生,成为学习知识的极大障碍。怎样保护学生“求新”的心理需求呢?我在实践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程序或辅导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提问或教具演示,近快把学生引入探求新知的镜界。激发其求知欲。如:在进行习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 27 页第 11 题)的辅导前,我先准备了一个用硬纸做成的三边长分别为 AB=3 分米,BC=4 分米,AC=5 分米的三角形。上课后出示这个三角形,并介绍这个三角形的各边长,问:“怎样知道角 A 的平分线将此三角形的面积分成几比几吗?并说:同学们,不通过计算,老师就能知道角 A 的平分线将这个三角

4、形的面积分成几比几。 ”学生倍感好奇,很有趣,急于追根究底。教师顺势指出:只要掌握了判断的方法,这一问题是容易解决的。简短的两语交流,不仅费时不多,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打下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基础。二,重视学生“求是”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或单元检测后。他们很想尽快得知自己对知识掌握得正确与否,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如果批改后的作业,测试题不及时与学生反馈,同时,错误的信息较长时间不能得到终止,错误的知识会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给纠正错误带来较大的困难。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及时反馈与辅导方法,在学生作业时,认真巡视,掌握作业情况,并利用下课前几分钟,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具

5、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解答,组织学生评讲,使学生当堂了解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的“求是”的心理需求。使优生能为自己独特的创造性解题思路能得到肯定而感到自豪,使不少学生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中不足,乃至错误得到跟正而感到高兴;对少数当堂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面批面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三,适应学生“求先”的心理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分课型和内容,一概由老师讲,讲后再练。这无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内容,我适当采用了“先探

6、后导”法,即先按教师导向思路看书自学,相互讨论,动口说理,动手试做,然后根据不同的学情,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答,且当堂完成了重点练习。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满足了学生“求先”的尝试愿望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潜力,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我们知道,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工程问题”的新课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告诉工程总量的数量和工作时间或工作效率,能求出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若没告诉工程总量的具体数量,那又如何求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为这节课探讨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中,还可考虑学生“求胜” , “求深” , “求宽”的心理需求,当然,要根据课型,学情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要一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