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062312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饮食文化2茶文化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生在山里,死在锅里, 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 茶叶中国饮食文化主要内容中国茶文化 中国酒文化 中国食文化 中国茶文化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 茶艺与茶道 3 茶种类介绍与名茶产地 4 少数民族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的起源: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n神农说q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 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 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q另有说法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 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 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

2、因此 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 的起源。 n达摩禅定:q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 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 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 ,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 ,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 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 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 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 六朝达摩的说法。n荼、槚(音古) 、荈chun 、茗、不夜侯等 。n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打四个字 请坐奉茶

3、 n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 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n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 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 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 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n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 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 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 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 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 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 人文科

4、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n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 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 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n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 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 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 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 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 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 ,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 礼、文人茶道。 陆

5、羽n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 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 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 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 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 ,祀为“茶神”。 陆羽(733-804) n从小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收养 ,占 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 仪” n李齐物邹夫子 崔国辅 n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 ,但都未就职。 n“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 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 n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6、,陆羽来到苕溪(今浙 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 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 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 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 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 n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 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 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 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 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n陆羽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孜孜以求,博览经 史,抱道潜修;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往 来山川,尝遍江南香茗;著书立说,文采千古 风流。n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

7、然,坚 持正义。-茶道精神 n若请陆羽持公道,定为天下第一茶 宫乐图(会茗图) 唐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n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 教徒的“千人社”等。n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 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n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 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 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斗茶图(宋)斗茶图 元 赵孟頫f 茶道图 元

8、明、清茶文化的普及n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 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 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 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 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 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 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n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n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n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n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n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n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

9、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 、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n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 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 ,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文化的内涵 n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 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 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 、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 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 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 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 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定义 n茶叶

10、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 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 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 茶艺与茶道二、 茶艺与茶道 n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 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 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 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 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道n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 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 、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

11、器、 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 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 ,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 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n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 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 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n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 :“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 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n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 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 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

12、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 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 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n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 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 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 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n“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 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 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 种和美仪式。 茶具 1 主泡器茶壶n茶壶应具备之条件有:q壶嘴的出水要流畅,不淋滚茶汁,不溅水花。q壶盖与壶身要密合,水壶口与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 平面上。

13、q壶身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紧不宜松。q能适应冷热急遽之变化,不渗漏,不易破裂。 q泡后茶汤能够保温,不会散热太快,能让茶叶成份 在短时间内合宜浸出。 东坡提梁壶 2 茶船n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 沸开水,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又称茶 池或壶承。n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q盛热水烫杯。q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q保温。 3 茶海n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 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 ,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 网,以滤去茶渣、茶末。 n其功用为: q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 度相当。q沉淀茶渣。 4 茶杯n茶杯的种类、大小应

14、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 同的茶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择,选择适当 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 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 且是白色或浅色。n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 “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5 盖碗n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以 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 次。6 茶盘n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 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 杯的盘子,茶盘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7 辅泡器和其它器具n茶则: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n茶匙:又称茶扒 ,将茶叶由茶则中拨入 茶壶。n茶荷:置茶的用具,

15、兼具赏茶功能。n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n茶漏: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 落壶外。n茶挟:又称茶筷 ,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 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n茶巾:又称为茶布 ,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 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 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n茶叶罐: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 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 金及陶瓷.等。n煮水器: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 常见者为电壶及电子开水机。电炉和陶壶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来掏出茶渣。 n茶夹:如图温杯、温壶或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n茶圈或茶漏:放在壶口上置茶叶用的,

16、有的壶 口小,防茶叶撒到壶外。n用茶针来疏通茶壶的内网,保持水流畅通。 n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 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 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 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 ,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 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 苏东坡饮茶三绝 茶美、水美、壶美 n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n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 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 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q“酒困路长睢su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n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 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 似佳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n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他的经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