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055221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教育基础方法论与应用学(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教育 基础方法论与应用现代科学迷信 概念:科学与非科学、不科学非科学科学不科学疾病综合疗法研究的启示 中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西医:治标不治本。解决症状。 中医:治本而治标。解决机制。 营养保健:疾病防治、保健手诊(掌纹诊病)与手相算命 现代全息理论:事物发展全过程都会在世界 的各种载体上留下痕迹。 世界生物特征研究与掌纹诊病: 掌纹诊病准确率高达80-90%珍视传统、珍惜文化一、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 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 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 社会人类学等等。狭义

2、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 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 ,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行 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小涉 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 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 行为科学的产生年代大致与泰罗等人的科 学管理相同,但正式形成以至被命名则是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由哲 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参加的会议上。这个学说的发展初期被称 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期才被称作“行 为科学”。 企业管理与安全管理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 代末30年代初的霍

3、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 纪50年代。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 个时期。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 )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 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 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 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 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霍桑试验的结论:社会人 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非“经济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 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 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

4、司的霍 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非正式组织与领导能力 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 非正式组织(小圈子)。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 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 气。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保护工人免受 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 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 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 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 或提高生产定额。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 ,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 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目标

5、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 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 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 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 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 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 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 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 。 重视内部管理的影响。 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可靠性理论可靠性工程: 可靠性工程是对产品(零、部件,元

6、、器件,设备或系统)的失效及其 发生的概率进行统计、分析,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可靠性预计、 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评估、可靠性检验、可靠性控制、可靠性维修及 失效分析的一门包含了许多工程技术的边缘性工程学科。它是立足于 系统工程方法,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属可靠性数学), 对产品的可靠性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采用失效分析方法(可靠性物 理)和逻辑推理对产品故障进行研究,找出薄弱环节,确定提高产品 可靠性的途径,并综合地权衡经济、功能等方面的得失,将产品的可 靠性提高到满意程度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对产品可靠性进行工作的 全过程,即从对零、部件和系统等产品的可靠性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 与分析做

7、起,对失效机理进行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可靠性 设计;采用能确保可靠性的制造工艺进行制造;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 检验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进行可靠性试验来证实和评价产品的可靠 性;以合理的包装和运输方式来保持产品的可靠性;指导用户对产品 的正确使用、提供优良的维修保养和社会服务来维持产品的可靠性。 即可靠性工程包括了对零、部件和系统等产品的可靠性数据的收集与 分析、可靠性设计、预测、试验、管理、控制和评价。可靠性原理 任何系统和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都不 可能达到100%(1),通过人为的努力只 能最大程度的接近100%(即0.999999)。 当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为N时,系统整体的 可靠性

8、等于系统各部分可靠性的乘积。 因此,当系统的组成部分数N越多时,乘积 就越小,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就越低。安全教育的传播失真 从传播过程来看,传播链条越长,失真越 大,到最后完全走样。可靠性理论的佐证三、 现代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通过老客户的口碑传播拓展市场的效率, 比一般的市场广告要高出五倍。非正式组织力量的佐证美国信封大王的“麦凯66” 客户关系管理的典范: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麦凯66” “麦凯66”是哈维麦凯先生发明的客户资料表格的名称。 该表格由66个关于客户的问题组成。哈维麦凯先生是美国 麦凯信封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和总裁。麦凯信封公司年 营业额超过7000万美元。麦凯先生因为在

9、人际关系学方面 的成就,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人际关系大师。 被淡忘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诚待人,以情动人。 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 家属、亲朋的话语更有效。 安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把安全教育送到员工的心坎上?四、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 自然、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1. 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 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 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 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 、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 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 时间内

10、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 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 值。 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 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 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 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 ,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 注意模式帮助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 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某些事而注 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 乐。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 从盲

11、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 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 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 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 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 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达到某种未来价值的 状态。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别外时候 ,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必须 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应该按 照本能与习惯所提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应该 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 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 2. 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

12、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 、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 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 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 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 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 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 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 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 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

13、改变方向,以适应作 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 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 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 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 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 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 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 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 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 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 一旦这种行为习

14、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 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 。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 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 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地;自学的习惯,课前预 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 1. 养成习结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 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 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 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 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

15、,必须真个用心去 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 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 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 应的能力和素质。 2.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 自然就 “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 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 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 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 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

16、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 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 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 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 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 惯”叶圣陶认为: 习惯不嫌其多, 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 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 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 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的习惯。有了这些习惯 ,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 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 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