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0054795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222 大小:8.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肿瘤药(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生素n-内酰胺类n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n氨基甙类n多粘菌素类n四环素类和氯霉素n其他:万古霉素、磷霉素教学目标 -内酰胺类抗生素n掌握-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抗菌作用 机制及其代表药药:青霉素及头孢头孢 菌 素类类的抗菌作用、临临床应应用和主要 不良反应应。 n了解其他-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的作 用特点。-内酰胺类包括(一)青霉素类 分 类:1)天然青霉素2)半合成青霉素 化学结构: 6氨基青霉烷酸及侧链 药 物: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二)头孢菌素类 分 类: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 孢、第三代头孢、第四代头 孢(三)其它-内酰胺类 药 物: 棒 酸-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1、共同化学结结构:-

2、内酰酰胺环环头孢头孢 菌素的基本结结构 为为7-氨基头孢烷头孢烷 酸 青霉素类类的基本结结构 为为6-氨基青酶烷烷酸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2、抗菌机理:与细菌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 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生物合成,导致 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属于繁 殖期杀菌剂。抗菌特点1细菌细胞有细胞壁结构人体细胞无细胞壁结构抗菌特点2G细胞壁:粘肽G细胞壁:脂多糖完全交叉过过敏头孢头孢 菌素类类部分交叉过过敏部分交叉过过敏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 -内内酰酰酰酰胺胺类类类类抗生素的共性抗生素的共性3. 有交叉过敏反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4. 耐 药 性(一)产生水解酶 (二)酶与

3、药物牢固结合 (三)靶位结构改变 (四)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 (五)自溶酶缺少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Penicillin Antibiotics)青霉素类类抗生素为为6-氨基青霉烷烷酸(6-APA)的衍生物, 母核中的_内酰酰胺环环是抗菌活性所必需。已开发发众多侧链侧链 各异的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天然青霉素: 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有F、G、K、X 及双氢氢F 等成分,其中 以青霉素G 质稳质稳 定,抗菌作用强,产产 量高,用于临临床; 部份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团取代天然青霉素 母核上的侧链侧链 而获获得。 包括青 霉 素n理化性质n体内过程n抗菌作用n用途n不良反应及其

4、防治英.弗兰明 1928年PNC为一种不稳定的有机酸性物,成盐后 如青霉素-K、青霉素-Na才可溶解。水溶 液性质不稳定、不耐热、降解产物具有抗 原性质的青霉烯酸、青霉噻唑易引起过敏 反应。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吸收:不耐酸,口服易被破坏,需肌注或静滴。 分布:较广(皮肤、内脏、胎儿、浆膜腔)当脑膜炎时更易进入脑脊液。 转化:T1/2可维持46H。难溶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T1/2分别为24H和15 D。 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杀菌作用; 敏感菌株包括G+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谱抗生素。1、 G+球菌:链链球菌、肺炎球

5、菌、敏感的葡萄球菌 (除金葡菌以外)等 2、G+杆菌:白喉、破伤风伤风 、炭疽杆菌、厌厌氧破伤风伤风 杆菌、难难辨梭菌、产产气夹夹膜杆菌、丙酸 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3、G-球菌:脑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与百 日咳杆菌等 4、螺旋体:梅毒、钩钩端、回归热归热 螺旋体等 5、放线线菌 对对大多数的G-杆菌无效,对对金葡菌产产生的_内酰酰胺酶不稳稳定 与氨基苷比较【临临床应应用】 首选选用于敏感的G+球菌、G-球菌、螺旋体所致 的感染。 1、链链球菌:溶血性链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红热 、蜂窝组织窝组织 炎、化脓脓性关节节炎、产产褥热热及败败血症等;草绿绿色链链球菌引

6、起的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脓胸、中耳炎 。 2、G+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伤风 ,但应应加用相 应应抗毒血清 以中和外毒素; 3、G-球菌脑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脑脊髓膜 炎,不产产酶淋球菌引起的淋病; 4、钩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归热 ; 5、放线线菌病不良反应及其防治n 过敏反应 表现:皮肤过敏、血清病。 发生时间及发生率:数秒5分钟为50%:30分钟内为90% 。n 防治措施 (1)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2)严格皮试,对已知过敏者禁用 (3)抢救措施:0.1% 肾上腺素 0.51ml im st (4)使用同一批号,避免更换制剂。 (5)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局部用药

7、。 青霉素皮试操作(一)皮内试验液的配制 皮内试验液以每毫升含 100500u的青霉素G等渗盐水溶液为标准(即皮 试液浓度为100500u/ml)具体配制如下: 以青霉素一瓶(80万u)为例,注入等渗盐水2ml则 每ml含40万u. 取0.1ml加等渗盐水至1ml,每ml含4万u. 取0.1ml加等渗盐水至1ml,每ml含4000u. 取0.1ml加等渗盐水至1ml,每ml含400u. 取0.25ml加等渗盐水至1ml,每ml含100u.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混匀。 (二)试验方法 取青霉素皮试液0.1ml(含10u) 作皮内注射,观察2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三)结果判断 阴性:皮丘无

8、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 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出现 过敏性休克。头孢菌素皮试方法探讨(1)头孢菌素皮试液的配制应使用同一个厂家、同一个产 品、同一批号的药物配制。 (2) 现用头孢皮试液浓度有300g/ml、500g/ml和 600g/ml的差别。500g/ml的浓度便于配制,采用单 位较多。其配制方法如下:将头孢药物0.5g用10ml注射 用生理盐水溶解,取药液0.1ml,生理盐水加至1.0m(或 加入生理盐水0.9ml),取0.1ml用于皮试,皮试药量即 为500g。皮试方法、部位同青霉素; (3)皮试阳性者,可用生理

9、盐水对照; (4)观察方法与时间及抢救措施同青霉素; (5)应用头孢菌素两次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4 h。超过24 h 需重新做皮试; (6)使用前,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及 过敏体质者慎用/禁用头孢菌素,且备好抢救药品;对 头孢菌素过敏者禁用。1. 第一次用药药需作皮试试; 2. 更换换厂家、批号需重作皮试试; 3. 停药药3天以上重作皮试试; 4. 皮试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5. 注射后观观察30分钟钟。皮 试 注 意 事 项:其它不良反应其他 局部刺激、高血钾钾、高血钠钠、毒性反应应等赫氏反应应(补补充) 用青霉素治疗疗梅毒或钩钩端螺旋体时时,出现现症状加剧剧的现现象表现现:寒

10、战战、发热发热 、咽痛、头头痛、心动过动过 速等,反应应持续时间续时间 在24小时时内。 机理 :(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应 (2)短时间时间 内被杀灭杀灭 的大量螺旋体裂解 释释放内毒素 预预防:初次小剂剂量给药给药 青霉素评价优点:高效、低毒、价廉。缺点:缺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过敏反应。不耐酸、不耐酶、窄谱、过敏反应。部分半合成青霉素分类和药名 特 点 耐酸不耐酶类类 口服吸收好,不耐酶。 青霉素 V 耐酸、耐酶类类 (1)抗菌谱类 似PNC而抗菌作用较弱 苯唑西林(新霉素) (2)耐酸、口服易吸收但有胃肠反应 氯唑 西林 (3)耐酶、对耐药的金葡球菌有效 双氯西林 广谱类谱类

11、(1)对G弱于PNC,对G强于PNC;对 氨苄西林 厌氧菌有效,对绿脓 杆菌无效。 阿莫西林 (2)耐酸不耐酶。(3)有胃肠反应。 抗铜绿铜绿 假单单胞菌广谱类谱类 (1)广谱,对绿脓 杆菌作用强,对厌 氧菌 羧苄 西林 有效。 哌拉西林 (2)不耐酶,耐酸性差。(3)偶有皮疹等不良反应。 抗革兰兰氏阴性菌类类 主要是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感染。各代头孢头孢 菌素的特点小结结药药名 抗菌谱谱 酶稳稳定性 用途 肾肾毒性 G+ G- 第一代 强 弱 青霉素酶稳稳定 耐青霉素酶 大铜绿铜绿 假单单胞菌 -内酰酰胺酶差 金葡菌感染 及厌厌氧菌无效 第二代 强 稍强 -内酰酰胺酶 产产酶耐药药G- 铜绿铜绿

12、 假单单胞菌 较稳较稳 定 杆菌感染; 降低 无效,部分对对 敏感G+菌感染 厌厌氧菌有效 第三代 弱 强 更度稳稳定 重症耐药药G- 基乎无 铜绿铜绿 假单单胞菌 杆菌感染 及厌厌氧菌有效 第四代 弱 更强 高度稳稳定 同上 无毒三、其他-内酰酰胺类类-内酰酰胺酶抑制剂剂 克拉维维酸(Clavulanic Acid) 舒巴坦(Sulbactam)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酰 胺酶,保护护-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免受水解; 2、对质对质 粒编码编码 的-内酰酰胺酶敏感,对对染色体介导导 的-内酰酰胺酶作用弱; 3、与-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联联合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小 结结(一)1、

13、 -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包括几类类: 2、 -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共同的化学结结构3、 -内酰酰胺类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 4、青霉素类类分为为哪几类类? 5、天然青霉素为为 谱谱 期 剂剂 小 结结(二) 6、青霉素的抗菌谱谱;首选选用于哪些疾病? 7、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应 最严严重不良反应应 首选抢选抢 救药药物 ?8、青霉素过过敏反应应的防治措施 9、头孢头孢 菌素类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10、各代头孢头孢 菌素类发类发 展的基本规规律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16元环)一、大 环 内 酯 类 抗 生 素 是一类具有14 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14元环)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罗他霉素(14元环)(15元环) (16元环)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