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收的原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038583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体吸收的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气体吸收的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气体吸收的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气体吸收的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气体吸收的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体吸收的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吸收的原理(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气体吸收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第三节 分子扩散 第四节 对流传质 第五节 在填料塔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计算 第六节 气体解吸 第七节 高浓度气体吸收5.1 概述一. 传质分离过程简介 二. 吸收与传质 三.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四. 吸收与解吸 五. 溶剂的选择一. 传质分离过程简介 1、传质分离过程的研究对象混合物的分离是化工类生产 中的重要过程。 混合物的分类:a)非均相混合物,其分离主要 依靠力学的,即质点运动与 流体力学原理进行分离,已 在第三章中进行了讨论; b)均相混合物,其分离特点主 要依靠物质的传递(分子传 递和涡流传递)特性来实现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2、对b)均相混合物的分离称为 传质分离过程 另外,对干燥和浸取等一类 过程也列入传质分离过程。 如:湿物料的干燥,也是依 靠水分传递到气相来达到分 离目的。5.1 概述2、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b平衡分离过程:根据混合物中 诸组分在两相间的平衡分配不 同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这类 方法称为。例如:蒸馏、吸 收、萃取、吸附、干燥 etc。b速率分离过程:根据混合物中 各组分在某种力场的作用下扩 散速度不同的性质来实现混合 物的分离,这类方法称为。 例如:气体扩散、电泳、喷嘴 扩散 etc。b在一般化工生产中主要应用平 衡分离过程。3、根据生产目的来分类b化工生产中遇到的混合物多 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g、

3、l、 s,可以均相,可以非均相, 其中各组分的性质可以相差 很大,也可以是十分相似, 各组分的含量可以相差很大 ,也可以相差不大(处一个 量级)分离目的也不尽相同 。b一般分为四类: 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完 全分开,得到各个纯组分或 若干种产品。 eg:air- N2 、 O2 、各种稀有气体; 原油-汽油、煤油、柴油etc 。5.1 概述提取和回收:从混合物中提 取某种或某几种有用的组分 。eg:从矿石中提取有用金 属;从工厂排放的废料中, 回收有价值的物质,除去污 染环境的物质;另外在医药 上中成药的提取etc。纯化:除去混合物中少量杂 质。eg:合成氨原料气中含 有CO、 CO2 等有

4、害气体,易 使cat.中毒,现一般采用铜氨 液洗涤法、深冷分离法和甲 烷化法,这些方法在经济性 、选择性等方面都在不同程 度上存在着缺点,吸附分离 ,特别是PSA方法是新的发 展方向。浓缩:将含有组分少的稀溶 液增浓,称为。eg:在医 药上中成药的提取,可以通 过膜过程对此进行浓缩。4、根据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差 大小来分: 相配很大:吸收、萃取、浸 取、干燥蒸馏、吸附etc。 其特点为:只须引一股流, 两相接触即可。 相配不大:精馏、回流萃取 分馏吸附etc。 其特点为:须引两股流,分 段形成两相接触。5.1 概述二. 吸收与传质 1、引子b均相混合物分离特点: 主要 依靠物质的分子、涡流传递

5、特 性来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 离。b气体混合物分离特点:总是根 据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某种物理 化学性质差异而进行的。b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膜分离-主要依靠筛分作 用,尺寸差异 ; 精馏-主要依据沸点差异,eg :空分得到N2和 O2 ; 吸附分离-主要依靠筛分 作用,尺寸差异 ;也有络合 作用,eg:CuCO; 吸收-主要依靠混合物中 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 度的不同得到分离目的。 eg:用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 NH3能使NH3、air加以分离, 并回收NH3 ,其原因为: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异很大 ,将它们通入水中, NH3很 容易溶解于水中,形成氨水 溶液,而air几乎不溶于水中 。

6、5.1 概述2、吸收b定义:气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 ,称之为。b气体吸收在工业及环保中的应 用 回收产品:用洗油(焦化厂 副产品,数十种C、H化合物 的混合物)吸收焦炉煤气中 的苯、甲苯、二甲苯。有 机合成八大基础原料:三苯 、三稀( 1,3-丁二稀、乙稀 、丙稀)、一萘一炔。 气体净化:合成氨原料气中 含有CO、CO2 、CO2 S、H2 S 等有害气体,易使cat.中毒。对微量CO、CO2现一般采用铜 氨液洗涤法、深冷分离法和 甲烷化法,但净化度和能耗 高,目前正开发络合变压吸 附(PSA)的技术是无热源 技术,是非常节能的发展方 向。 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HCl(g) H2 O-HCl(

7、L) 3 NO2 H2O=2HNO3 NOSO2- SO3 H2O- H2 SO4 一般采用92.5% H2 SO4吸收成 为98% -105% H2 SO4 。实际过程往往同时兼有净化 和回收双重目的。5.1 概述3、传质b气体吸收是传质分离过程。 前面提到的传质分离过程中 ,重点是要讲述平衡分离过 程,是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 不同(平衡)来实现分离。 气体吸收过程包含有组分从 一相到另一相的转移。 过程的推动力为:浓度差Cb过程简介以NH3和air用水吸收为例: 示意图如右侧图一所示 过程 1) NH3易溶解于水中, 其浓度为C0,而air难溶于水 ,液,而air几乎不溶于水中 ;液面处浓度

8、液面处浓度C 液相主体浓度液相主体浓度C CL0 L0 ,故在液相中从界面向深处移动;故在液相中从界面向深处移动; 3)3)随着吸收的进行,气相中随着吸收的进行,气相中NHNH3 3浓度浓度 减少,减少,液相中液相中NHNH3 3浓度增加,推动力浓度增加,推动力 C C减少;减少;4)4)当气液相达到平衡时,当气液相达到平衡时, C C0 0, NHNH3 3的转移速率的转移速率0 0。5.1 概述b气体吸收过程的特点 需加入另一物质,使该物质与 原均相混合物接触构成并存的 两相; 判断是否发生组分的相际转移 ?可以假想:每一相中各组分 的浓度都均匀一致,若转移的 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偏离平衡

9、态越远,则该组分的转移速率 越大; 当转移的组分在两相中呈平衡 态,则该组分的转移速率为零 。b相关术语介绍 溶质气体或吸收质:混合气体 中容易溶解的组份称为,用 A表示,eg:NH3 ; 惰性成分或载体:混合气体 中很难溶解的组份称为, 用B表示, eg:空气(air); 吸收剂或溶剂:吸收中所用 的能够溶解某一组分的物质 称为,用S表示, eg:水 ; 吸收液:吸收操作中溶剂吸 收了溶质气体后所得的溶液 称为,用S+A表示; 吸收尾气:吸收操作中排除 的气体称为,用(A)+B表 示 单组分吸收:溶质气体为单 组分的吸收过程,称为 单组分吸收:溶质气体为多 组分的吸收过程,称为。5.1 概述

10、三.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b物理吸收 定义: 溶质气体溶于液相中 不发生显著化学反应的吸收 过程,称之为 例如: CO2 H2O H2 CO3 HCl(g)H2O HCl(L) 丙酮(g)H2O丙酮(L)b化学吸收 定义: 液相中有某种组分, 能够与溶质气体(溶解于L) 进行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促进了吸收过程的进行速率 ; 例如:Na2 CO3 (K2CO3) CO2 H2O = Na2HCO3 ( KHCO3 )四. 吸收与解吸b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一般 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b解吸:从溶液中释放出溶解吸 收的溶质气体的操作,称为b解吸的方法: 加热,因温度升高,溶解度降 低; 减压,因压

11、力降低,溶解度降 低; 惰性气体与溶液逆流接触,一 般采用过热蒸汽,一方面由于 较高温度,另一方面由于惰性 气体可以降低溶质气体的分压 ,从而带出溶质气体。5.1 概述b吸收与解吸联合操作图图5-1 5-1 吸收与解吸联合操作吸收与解吸联合操作5.1 概述从焦炉煤气中回收粗苯(苯 、甲苯、二甲苯等)的生产 流程图如图 5-1所示。 在吸收塔内:焦炉煤气与洗 油(焦化厂副产品,数十种C 、H化合物的混合物)逆流接 触,气相中粗苯蒸汽被洗油 吸收,脱苯煤气从吸收塔顶 排出;吸收粗苯后的洗油, 称为富油; 在解吸塔内:利用过热蒸汽 对其解吸,在解吸塔顶排出 的气相为过热水蒸汽和粗苯 蒸汽混合物; 相

12、分离器的原理是两种液体 不互溶,且密度有差异。 在相分离器内:过热水蒸 汽和粗苯蒸汽混合物冷凝 后因两种凝液不互溶,并 依据密度不同而分层,粗 苯在上,水在下。分别引 出则可以得到粗苯产品, 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解吸后的液相成为贫油, 经过冷却器降温后,再进 入吸收塔循环使用; 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 吸收和解吸的联合操作过 程。5.1 概述五. 溶剂的选择b溶剂又称吸收剂,选择良好的 吸收剂是设计吸收过程的重要 一环;b选择原则 吸收剂对溶质应有较大的溶解 度,以提高吸收速率,减少吸 收剂的用量; 同时为了便于吸收剂的再生回 用,其溶解度应随操作条件的 改变有显著的差异; 吸收剂对溶质应

13、有良好的选择 性,即对于混合气中待吸收组 分的溶解度要大,对其余组分 的溶解度要小;溶剂的挥发性要小,即蒸气 压低,以减少溶剂的损失量 ; 溶剂的粘度要低,这样有利 于气、液接触,提高吸收速 率,也便于输送; 无毒; 难燃; 腐蚀性小; 易得价廉; 易于再生利用; 不污染环境。5.2 气液相平衡一. 气液平衡关系 二.亨利定律 三. 过程方向判断与过程推动力引子:溶质在气、液相间的平衡关系是分析判断溶质在相间传递过 程中的方向、极限以及确定传递 过程推动力大小的依据。 一. 气液平衡关系本节只讨论单组分物理吸收的气液平衡关系,即:气相中只有溶质 A 和惰性气体 B两个组分,液相中只有溶质A和

14、吸收剂(溶剂)S 两个组分。单组分物理吸收的气液平衡 关系如图5-2所示。图图5-2 5-2 单组分物理吸收气液平衡单组分物理吸收气液平衡5.2 气液相平衡1、气液平衡关系的确定 (1)根据相律,单组分物理吸收 体系的自由度F应为:FC23223 式中:相数 2 (为G、L)组分数C3(分别为 A、B、S )(2)由F3知:三组分气液两 相平衡时,在温度t和总压P和气 、 液组成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是独 立变量,另一个是它们的函数。 (3)约束条件说明: G : yA yB 1 L : XA XS 1 所以:P、t、 yA 、 XA中知道三个,气、液平衡就确定了。 (4)小结:在温度t和总压P一

15、定的条件下,气液相平衡时,气 相组成是液相组成的单值函数。 (5)平衡时气液相组成的表示气相中溶质的分压,称为平 衡分压 或饱和分压; 液相中溶质的组成,称为平 衡组成 ,或者称为气体在液 体中的溶解度; (6)实际上,对于多数体系,在 总压P不很高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只取决于 该气体在气相中的分压,与P无关 。5.2 气液相平衡2、气液平衡关系的测定气液平衡关系一般通过实验测出。前人做了很多的工作,故 我们可以查阅文献和有关手册得 到部分需要的气液平衡数据。 3、气液平衡关系的表示方法列表 关系式-如:Hery定律 图线。 用二维坐标绘成的气液相平衡关 系曲线,又称为溶解度曲线。 参见化工原理P204图5-3、 5-4 、 5-5所示。分别从这三图中查得在P 60kPa 、t20 时NH3 、 SO2 、 O2在水中 的溶解度为:390g / 1 000g 、68g / 1 000g 、0.025g / 1 000g 。 3、溶质浓度的表示方法 1)对气相(Gas Phase)采用两种: 分压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