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0025114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X 页数:109 大小:73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五脏六腑2016-10-27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p 藏象的“藏“,是指藏居于体内的各个脏腑;而“象“,是指表现 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 p藏象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p藏象学说即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 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p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础是脏腑。 p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以观察、了解 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 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是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2016-10-27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p 脏腑(人体内脏)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

2、腑三大类。 p 五脏指心、肺、脾、肝、肾,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 气。 p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 盛和传化水谷。 p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在形态方面 与六腑相近,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精气,又与五脏雷同, 故另立一类,称之为奇恒之腑,所谓“奇恒“,即是异乎于五脏 六腑之意。2016-10-27藏 象p藏象生理学名词。 p 藏,古通“脏”,藏象即指人体内脏生理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 而显现于外的征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 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功能及 其相互关系。 p 首见素问六节藏象论。参藏

3、象学说条。2016-10-27藏象学说p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p 是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 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p 它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p 一是古代解剖知识; p 二是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p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 体的某些生理功能。2016-10-27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p 基础理论著作。上海中医学会编。成书于1960

4、年。系据专题 讲座稿整理修改而成。 p 全书依据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明 人体脏腑功能、生理及病理机制的理论与临床运用。 p 书分三篇: p 上篇为总论,概述脏腑的区别及其基本性质和功能; p 中篇为各论,分述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病证及临床 术语; p 下篇为藏象学说在内、儿、妇、外等各科临床的运用。附录人 体各部的命名以及体型的分类等内容。2016-10-27五脏六腑 - 概述p五脏:心、肺、脾、肝、肾。 p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p 人体内脏腑之间关系密切,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共同维持人 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2016-10-27五脏六腑 - 概

5、述p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 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p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p藏象是指藏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征象以及 与自然界相通应的情况。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 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p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 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016-10-27五脏六腑 - 概述p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与形态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p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脏器中组织器官 充实不外泄的实质性脏器,它们的共同功能是生成和储藏精气。精

6、气是指 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p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 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p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与形态 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既具有五脏的储存功能,又具有六腑的中 空结构,包括脑、髓、骨、胆脉、女子胞等。 p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 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 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2016-10-27五脏六腑 - 概述p

7、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 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联络途径 ,联系各组织器官,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神为主宰。 p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 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 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 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 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2016-10-27五脏与五行相对应p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p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p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p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p 五志:怒 喜 思 悲

8、 恐 p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p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p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p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p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p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p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p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p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2016-10-27五脏与六腑p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p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 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p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2016-10-27五脏与六腑p 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p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

9、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p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p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p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p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 外有心包卫护。 p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p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 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p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p心的生理功能: p 1

10、、心主血脉。 p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 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 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 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p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 道通利。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p心的生理功能: p 2、心藏神。 p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p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p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11、、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 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 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p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 狭义的神。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p心的生理功能: p2、心藏神。 p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p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p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 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 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

12、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p心的生理特性: p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p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 有温养作用。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p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p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p 心在窍为舌。 p 心在志为喜。 p 心在液为汗。 p 心与夏气相通应。 p 心外应胸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肺p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

13、,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 ,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 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p 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p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 ,为五脏之长。 p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肺p肺的生理功能: p 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p 1、肺主气: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 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肺 主呼吸之气。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 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

14、 能。 p 2、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 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 肺为水之上源”(血证论肿胀)。 p 3、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 因此说肺朝百脉。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肺p 肺的生理功能: p 4、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 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 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 于肺

15、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p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p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 p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 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p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 行则血亦行。 p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 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肺p肺的

16、生理特性: p 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 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 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 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 p 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 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 ,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 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 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 易于受邪,故称娇脏。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肺p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p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p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p 肺在志为悲忧。 p 肺在液为涕。 p 肺与秋气相通应。 p 肺外应大腹。“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2016-10-27五脏六腑 - 五脏之脾p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 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 输布水谷精微,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