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960239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穴位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小儿推拿穴位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小儿推拿穴位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小儿推拿穴位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小儿推拿穴位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穴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穴位(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推拿常用穴部小儿推拿常用穴部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 、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其穴位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 线(带)状,以及面状。第二:其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背 及下肢较少。第三:有关特定穴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 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小儿推拿穴部与手法、功效往往结合为 一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 部30个。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 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背法等。第一节 头面部第一节 头面部1、天门【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 穴两手交互

2、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和“ 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功能】疏风解表 开窍醒脑 镇惊安神【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天门2、坎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 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头部手法二”,属常例手法。【功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 止头疼【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坎宫3、太阳【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 为“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 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阳”。【功能】推太阳:疏

3、风解表 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双则),向耳方向揉中加按为泻。男:揉按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揉按右太阳发汗,左太阳止汗。【主治】外感发热 头疼 汗证 外感内伤诸病症。 太阳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 :共同属常例手法、疏风解表。 开天门侧重开窍醒脑 、 镇惊安神。推坎宫侧重醒脑明目、 止头疼。推、运太阳侧重清热明目、止头疼、发汗、止汗。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处。【操作】用中指作揉按法。揉5下按一下,共3050次。【功能】 止咳化痰 安神除烦【主治】 咳嗽 吐痰 惊风 耳后高骨5、风池【位置】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操作】用两中指按风池穴35下,按后加揉

4、1020下。【功能】 祛风解表 【主治】感冒 头疼 项强 风池6、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叉点。【操作】用大指端揉按之,也可用灸法。【功能】镇惊安神 升阳举陷【主治】惊风 眩晕 昏厥 脱肛 遗尿等 百会7、印堂【位置】两眉连线中点。【操作】用大指甲按后加揉运。【功能】醒神开窍 疏风解表 【主治】神志昏迷 头疼 印堂8、人中 【位置】在鼻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操作】用大指甲陷之,掐后加揉或 掐之醒神即止(不要掐破皮肤)。【功能】醒神开窍【主治】昏迷 牙关紧闭 抽搐不止 人中 9、承浆 【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 【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 【功能】醒神开窍 止吐止泻【主

5、治】实热 吐泻 惊风 昏迷 承浆 第二节 胸腹部第二节 胸腹部1、膻中【位置】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操作】 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 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 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 。【功能】 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主治】 胸闷 咳嗽 气喘 痰鸣等 2、乳旁【位置】乳头外侧旁开两分处。【操作】以大指或中指两边揉 边按数下。【功能】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降逆止呕【主治】胸闷 咳嗽 呕吐 乳旁3、乳根 【位置】乳头下一肋间处。【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边揉边按数十下。【功能】宽胸理气 止咳平喘【主治】咳嗽 胸闷

6、 乳根 4、中脘【位置】脐上四寸。【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 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 ;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 转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功能】宽中理气 健脾和胃 消导积滞【主治】胃痛 胀满 积滞 呕吐 泄泻 食欲不振 中脘5、肚脐 【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大指面或中指面揉转百余次。【功能】温阳散寒 补益气血 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 【主治】腹痛 腹胀 吐泻 食积 便秘 肠鸣 肚脐 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按后加揉。 【功能】退热解

7、表【主治】高热 项强 咳嗽等 大椎 2、肩井【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 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 指端按之,称按肩井。【功能】宣通气血 发汗解表【主治】感冒 头项强 肩背痛 惊风治 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肩井3、创新 【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 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按揉之,以皮 肤发红为度。【功能】降逆 止咳 平喘【主治】咳嗽 气喘 创新4、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2030 次, 称揉肺俞自肩胛骨内从上向下呈“介”字, 形推50100次,称推肺俞;然后用盐粉和

8、姜汁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介”字,以上诸法总称为推背法。【功能】清肺平喘 止咳化痰【主治】发热 咳嗽 气喘 痰鸣 肺俞5、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 【功能】止泻 通便 【主治】泄泻 便秘 龟尾6、七节【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 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主治】肠热便秘 泄泻 脱肛 七节6、推脊【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数十次,此法为推脊。【功能】清热【主治】发热 推脊8、捏脊【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

9、间。【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 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此法为捏脊法,又名“翻皮法”。【功能】消食导滞【主治】消化不良 泄泻 捏脊1、总筋【位置】腕横纹的正中处。【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揉按之。掐35 次揉 按20次左右,分别称为掐总筋,按总筋。按总筋与分阴阳同属上肢常用手法。【功能】掐总筋具有退热止呕,镇惊止痉之功。【主治】发热 呕吐 惊风抽搐。 第四节 上肢部总筋2、阴阳【位置】总筋两旁,小指侧为阴,大指侧为 阳。【操作】以两指面从总筋处向左右两边分推 二十余次,此法名为分阴阳。属常用手法。【功能】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 消食导滞【主治】寒热往来 腹胀

10、 呕吐 泄泻 痢疾。 阴阳3、脾经 【位置】大拇指螺纹面。 【操作】用大指螺纹面于患儿螺纹面上,旋转推 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线推移。此法为脾经 。 【功能】旋推:健脾和胃 直推:清脾胃之火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疳积, 呕吐等。 脾经4、肝经【位置】食指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食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肝 经。【功能】平肝熄风 解热除烦【主治】急慢惊风,烦躁不安,目赤口苦等。 肝经5、心经【位置】中指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中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心经。【功能】旋推为补 直推为(详见取穴

11、特点)。【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悸不安,气血虚弱等。 心经6、肺经【位置】在手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无名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移。此法名为推肺经。【功能】旋推为补;直推为泻(详见取穴特点)。【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汗等。 肺经7、肾经【位置】手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大指螺纹面至患儿小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移。【功能】旋推为【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胃虚腹泻,遗尿,虚喘等。 肾经一、名称: 五经,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 二、位置: (一)脾经 1、一条线:指拇指桡侧到指根的一条线。 2、一个面:拇指螺

12、纹面(刘氏) (二)肝经:食指螺纹面 (三)心经:中指末节螺纹面 (四)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五)肾经:1、小指尺侧一条线2、小指螺纹面(刘氏)五经配伍及推治三、手法:两种说法:1、向指根方向推为补,向指末方向 推为清。2、旋推为补四、重要性:以指代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五经与五脏相通, 推五经意在调整脏腑功能,五经穴是小儿推拿取穴的 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五、清、补法(一)脾经: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生理、病理功能), 乳食易伤“脾常不足”,故脾经以补为主,治本。若烦渴多饮或发热,唇干燥裂(1、胃火与肝火 均旺;2、可清脾经)。其余则应补,若为本虚标实 证,则可补脾经,清腹部穴:中脘、

13、腹、脐等,掌握 三因制宜与辨证。(二)肝经:肝主惊,易动风、动火-“肝常有余”-实证, 故肝经以清为主,前人有“只清不补”之言。若为慢惊风则可用补肝经法,但应“补后加清法, 即补清各半。(三)心经:心为阴中之阳脏,主火-“心常有余”,故心经宜清 不宜补,当心血不足时应补后加清(补清各半)。(四)肺经:肺为娇脏,常有卫外不固-“肺常不足”-外邪易袭 -虚、实、虚实夹杂,故肺经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 。(五)肾经:肾主虚,只补不清。六、配穴推治:(一)理论依据: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二)虚实配伍:七、次数:主、兼、次三者之间递次减100次,即 为剂量问题。小儿推拿以1个月 6岁为效佳年龄: 补 清1

14、个月12个月 150次 60次 1岁3岁 300次 150次4岁6岁 400次 200次6岁9岁 600次 300次10岁12岁 800次 400次八、五经推治的作用:8、推大肠【位置】轻握拳,第五掌关节后外侧横 纹尽头。【操作】用大指向小鱼际部直推约100 次。【功能】清热利尿【主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 9、小天心【位置】在内劳与总筋之间正中央。【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指端揉按2030 次,称揉按小天心。用大指甲由小天心掐 运至内劳或由内劳掐运至小天心35次, 称为掐运小天心。【功能】揉按小天心:滋阴清热 掐运小 天心:镇惊安神 【主治】阴虚内热,久热不退,惊风眼 翻。(惊风握拳眼往上

15、翻:由小天心至内 劳;惊风握拳眼往下翻:由内劳至小天心 ) 10、内劳宫【位置】掌心中央屈无名指 于手心,指尖所指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为掐 内劳;用大指揉之为揉内劳。【功能】掐内劳:发汗退热 揉内劳:清心退热【主治】发热,烦渴,口疮 ,齿龈糜烂等。11、版门(板门) 【位置】从虎口经鱼际直至总筋之 间的一条直线。【操作】用大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 按版门。由虎口经鱼际向总筋掐运20 30下,再加揉按之或由总筋掐运至 虎口2030次,再揉按之称揉按版门 。 【功能】揉按版门:止咳化痰 降逆 平喘掐运版门:止泻 止呕【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腹泻 12、运肾入脾 (运 脾入肾) 【位置】由大指根至

16、小指 根沿腕部的一条弧线。【操作】由大指根掐运至 小天心直至小指根称运脾入 肾。由小指根掐运至小天心 直至大指根称运肾入脾。【功能】消热祛湿 健脾润 燥【主治】小便赤涩,腹胀 ,痢疾,吐泻,便秘,食谷 不化。 13、中冲【位置】中指尖端距瓜甲约一分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功能】醒神 镇惊【主治】高热,昏迷,惊厥,抽搐不止。 14、四横纹(四缝)【位置】掌面食、中、无 名、小指的第一指间横纹处 。【操作】用大指各掐45 次,继加揉捻45次。【功能】健脾和胃 行气导 滞【主治】消化不良,疳积 ,腹痛,腹胀,肠鸣。 15、老龙【位置】中指背面高甲 一分正中处。【操作】用大指甲掐之 。【功能】镇惊开窍【主治】急惊暴卒,昏 迷不醒。 16、外劳宫【位置】在掌背正中 与内劳宫相对。【操作】用大指或中 指面揉运数十次,揉后 加按。【功能】温阳散寒 升 阳举陷【主治】外感风寒, 腹痛腹胀腹泻,脱肛, 遗尿,疝气等。 17、二扇门【位置】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