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950180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总汇(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指导诗歌鉴赏指导一、鉴赏表达技巧v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 内容 (又称为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 点、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技巧等)v、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和拟 物)、借代、对偶、夸张、反复、设问 、反问、排比(列锦)、隐语(谐音) 、双关、互文、迭字、通感、顶针等; v、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 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表现手法(多指描写手法):赋 、比、兴,用典,联想,想象,烘 托(衬托),渲染,白描,对比, 动静结合,抑扬,虚实相生等。 v、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卒章

2、显志、以景结情、总分 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 (在古诗词鉴赏中不常考)(一)修辞方面的技巧及鉴赏v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 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 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v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v【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 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 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 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v诗中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 果?v答: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

3、,将皓月银辉下 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在皓月银辉之下, 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银盘与 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色调淡雅,山水 浑然一体。表现了壮阔不凡的气度,寄托了 高卓清奇的情致。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 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 特征。v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 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表达亲切,富有情趣,表意丰富。v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v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 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 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

4、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 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v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 ,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v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 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v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 拟人手法的妙处。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v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 ,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v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 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 知”能“斗”,彼此还有“才

5、思”高下之分; 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 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 风起舞,化作雪飞。 v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v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 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v“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v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v“终岁不闻丝竹声” v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v“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v诗中的鞍马代“客人”v“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v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

6、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v请鉴赏该诗的借代手法。v诗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 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 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 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 、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 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 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v其它例子:v“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 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v“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 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 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

7、代的代指,多 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v“阳关”“折柳”寄托离别v“鹧鸪”“杜鹃”寓有悲愤v“石壕村”代穷苦百姓v“长生殿”代统治阶级v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 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 表达事物的作用。v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 浦歌) v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 “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v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 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 皆在其中矣

8、。”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 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 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 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 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 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v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 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v例文一:贵在想象 v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 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 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 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天来了

9、,怎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 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 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 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 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 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 伟壮观的气势。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 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 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280字)v例文二:意境是诗的灵魂 v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短 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 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 “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 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

10、界。然而让杨慎一 改就索然无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 ?“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天下白 ”,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 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小 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 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意境是由诗人与 读者共同创造的。(259字)v例文三:意境是诗的灵魂v 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 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因为所谓 “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 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不 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 前

11、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杜牧就是把 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 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像杨 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187字)v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v“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 v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 ,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 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 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 ,

12、壮志难酬的苦痛。 v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 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v“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马致远天净沙)v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v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 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v“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v“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 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v“

13、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 即事见赠v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 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 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 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v运用列锦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v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 简洁凝炼的效果。v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 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 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 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 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 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 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

14、阔。v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 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 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v如: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 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 ,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 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 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 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 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v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v如:雨霖

15、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 ,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 ,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 “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 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 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 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 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v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v“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v以设问开篇,点明

16、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 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v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v“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迭题乌江亭)v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 然。 v9、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v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v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 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v10 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 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 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v 竹枝词(唐刘禹锡)v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v【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 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