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美术第一课课件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3MB
约50页
文档ID:49949545
高一美术第一课课件_第1页
1/50

捣练图• 《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 “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 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 ,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 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 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 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 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 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 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名称】:捣练图 • 【类别】:字画 • 【年代】:唐代 •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 【文物现状】: •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 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 作品简介 • 绢本,设色,37厘米 145.3厘米 • 《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 •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 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 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 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 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 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 画的典型风格。

作品赏析•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 物馆《捣练图》 •《捣练图》局部•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 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 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 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 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 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 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 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 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 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 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 :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创作背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 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 的艺术杰作现在让我浅释张萱及传其所绘的《捣练图》。

•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 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 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 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 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 画家有张萱、周肋等,张萱是周昉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 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 存现存的《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 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画家简介• 张萱(公元713—7 5 5 年),京兆(陕西省西安)人 ,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 、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 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 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画中的贵 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 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 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 《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 系的。

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有一 定进步意义当然他画妇女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为地主 阶级填补精神空虚服务的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 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又是一种丝绸加工 手段(即脱胶,将生坯加 工成白练)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 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日晒氧化漂白,再用杵捣,加强草木灰水对 丝胶的渗透能力,使脱胶均匀彻底,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这幅 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 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 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 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 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 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 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 ,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 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 真实生动 ,充满生活情趣。

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 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 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 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 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 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 资料 • 张萱(公元8世纪)〔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 宁同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 、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女惯用 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 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 其妙尝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 ,甚有思致画迹有《明皇纳凉图》《整妆图》 《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 世作品有《捣练图》卷(为赵佶摹本),现藏美国 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描 绘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之情景,人马 、服饰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题跋,现藏辽 宁省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开元、天宝年间。

米勒 - 人物简介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 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 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 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 人物的错误观念 •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 负担学费而片学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 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 ,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 、《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 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 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 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 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 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 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 绘画 • 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

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 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 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 他时刻希 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 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 比仲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 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 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 生中最重要的一步•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 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 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 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 ,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 ,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 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仲 画派”就这样形成了 •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 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他从不虚构画面的 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 真实生活中来的•在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一次次 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 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 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 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运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画家在巴比 松逝世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 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 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 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 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 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 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Gruchy),富裕的耕农家庭之子 ;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 家德拉克罗瓦学习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 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 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十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 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这是他最贫 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 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凡高等 1857年-《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 金黄色的麦田中捡十收割过后的麦穗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 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后,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罗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 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 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 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 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