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942481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9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概述社会性学习概述一、社会性的含义二、社会化的含义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和个体 内化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五、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一、社会性的含义一、社会性的含义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 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社会性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 自己独立过程,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过程。 社会性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 为。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 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

2、社会客体的认识。广泛的社会 认知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社会情 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 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行为:是指对社会 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一方面是指个体受他人或 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受社会规律制约,是人类特有的 ,诸如见义勇为等,另一方面是指群体的共同行为。返回返回二、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 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 心理发展过程。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 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一)社会教化

3、: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基本沿着两条基线展开:一是教养方式及其 监控机制,这条基线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方向;二是家庭氛围及其 文化韵味,这条基线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二)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个体内化大致通过五种方式实现: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 自我强化;社会合作。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 内化为人格品质。社会认知:主要指社会认知,个体根据已有认知结构水平及其价值取 向同化和顺应社会规范,有选择地吸收,然后加工改造成自己人格品质的 一部分。四、社会性、社会化、社

4、会性学习的联系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人的社会性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 程。社会化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 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人在社会性学习的过 程中获得社会性。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是初级的社 会化过程。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 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幼 儿社会性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幼儿社会性的获得。 如果说幼儿对概念、技能的学习是幼儿学会知识 学会做事的话,那么社会性学习是幼儿学会做人 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 返回第二节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

5、特点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一)观察学习 (二)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 ,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 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以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 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 理技术。 (三)同伴交往二二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一)随机性 (二)长期性 (三)实践性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一)综合渗透性原则 (二)随时教育性原则 (三)实践参与性原则 (四)适宜发展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内

6、容必须适宜幼儿当时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本年龄的思维水平,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 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有目的、有 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目的的教 育活动。 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将社会教 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对幼儿进 行社会性教育。(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1、观察学习法2、强化评价法:在社会性学习中的作用与语言学习 中差不多,即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成人和同伴的强 化、评价,幼儿把别人肯定、认可的行为保留下来 ,并发扬广大,把别人否定、批评的行为逐

7、渐抑制 ,最后消退。 3、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 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 ,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4、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 规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5、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 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 一角色一致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 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 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 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6、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 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

8、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 ”产生理解和分享。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一、品德心理概述 二、道德发展理论 三、幼儿品德教育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的含义 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 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 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 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 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舆论力量所 支持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分辨善恶的尺度 ,同时道德又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是社会 的产物,它不依

9、赖某一个体而存在;而品 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依赖于具体人的心 理活动规律。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 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 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的规律。(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是、非、善、恶、美、 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褒贬的态度 ,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 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 目的的能力,是为完成一定道德行为而做出的克 服困难的努

10、力。道德行为是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 ,道德行为反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平 ,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 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不仅各有其作用,同时还是相 辅相成的统一体,彼此相互促进,又相互渗透。 一般说来,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 道德意志是坚持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动的精 髓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品德心理教育过程就 是提高儿童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培养儿童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简而言之,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行,持之以恒。二、道德发展理论二、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

11、)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932年皮亚杰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 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 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皮亚杰运用说故事的方法对道德判断进行了实 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以下 是皮亚杰曾采用过的两则故事: 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 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 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 小块。 有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 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 是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 进他父亲书桌

12、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 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皮亚杰得到的结论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即无律阶段, 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 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 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第二 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出现在四五岁至八九 岁之间,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 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 向。故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第三阶段,自律道德 阶段。此阶段始自9岁-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 中年级。此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不再 无条件的服从权威,能重新根据自己的

13、标准来判断 对错。除看行为结果外,也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动机 ,故而又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二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 题做出判断。他编制了九个在道德上难以判断是 非的故事,让儿童听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故事 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他根据被试的回答来划分儿童的道德水平。 同时把这一水平的划分作为量表,再测其他儿童 道德发展的水平。柯尔伯格经常引用的经典的两 难故事海田茨偷药:一位欧洲妇女身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 诉病妇的丈夫海因茨,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 一种叫镭化剂的药,可以救他的妻子。这种药成 本很高,而药剂师又以十

14、倍于成本价格出售,一 小剂药要价2000美元。海因茨向所有的熟人借钱 ,凑起来还缺一半。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些把药 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不行,我 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铤而 走险,晚上去撬开药库偷走了这种药”。 他利用这类故事法进行调查,发现儿童的 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1 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 威人物规定的准则,表现为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 的好坏。他们的道德判断都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 或服从权力。工具性的相对主义

15、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评价是非主要是根据是否符合自 己的需要,但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 2 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 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这是一种社会从众的心态,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 对的,社会大众反对的就是错的。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取向是一种信守法律权威重视社会秩序的 心理取向 3 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亦称原则的道德水平。处于该水平 的行为者,其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 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 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

16、。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已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等准则仅仅 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 的,并非一成不变。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这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 者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 错,此时已超出了法律与自身的利益,而诉诸人的 权利、生命的尊严这样一些更高的原则。 (三)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三)道德情感发展理论道德情感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首推霍夫曼。霍夫曼以道 德移情主线搜索道德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他认为道德移情 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的移情发 展水平。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 。第三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第四阶段,对他人生活状 况的移情。 1、道德移情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 2、道德移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3、道德移情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三、幼儿品德教育三、幼儿品德教育(一)幼儿道德认知教育1、 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 水平较低,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