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939629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以 焉 乃 所 者 与 于 则 若 为 因 何 且 也 乎 一、 看语法结构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 用法。所以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 言虚词的用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抚之”是动宾 短语,“之”是 动词“抚”的宾 语,代词,代“ 妪”,可译为“ 她”。“仲尼之闻” 是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 间,是结构助 词,可译为“ 的”。“师道之不传”是主 谓短语,作“久矣” 的主语,“之”

2、用在 主语和谓语之间,起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 用,是结构助词,可 不译。“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 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 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 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 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也和它相同, 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 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3、此句的“利”“ 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 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 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 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 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 1、“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无义。 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见 于”、“为所”。 3

4、、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和“之”。 4、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 种标志,就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该句是“判断句” ,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 气。】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这是陈述句,“也” 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晏子见疑于景公。 【“见”和“于”表被动。】 婴之亡,岂不宜哉。 【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 四、看句位分析(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其: 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eg: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002年全国卷) 【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5、。】 2、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eg: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吾其还也。 【“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eg:秦王恐其破璧。 【“其”作代词,代荆轲。 】 焉: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eg: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也: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五、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 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可根据句子 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

6、中的用法和意义。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焉”是兼词“于此”,在这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 者说) 【“焉”是代词,代文章。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 臾)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是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呢”。】 六、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 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所谓“删换”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 除或替换,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 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删 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一般 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

7、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 ”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 【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 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以”都 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是C。】 七、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 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 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何以战(左传曹

8、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 ”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 ”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八、代入检验法 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或将其 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 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Eg: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作介词,译为“替、给”】 总结: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