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目录学》试题集一、 填空题:1、古典文献目录学起源于古代的书志学,又称校雠学、目录学、古典文献学等,亦或径称“国学” 2、古典文献目录学主要是指有关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典藏、注释、辑佚等方面的学问主干知识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等部分3、所谓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4、所谓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5、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6、文献产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文字应用的成熟7、殷墟甲骨文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因此又称为“甲骨卜辞” 8、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首先收藏了一批,后为刘鹗所得,编为《铁云藏龟》 ,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资料集9、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铜锡铅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熔铸)上的文字金文所铸刻的器物以钟、鼎居多,所以金文又称之为“钟鼎文” 10、现存有铭文的青铜器共一万多件,铭文最长的是“毛公鼎” ,有 497 字,内容为追述西周开国君臣的事迹,确定毛公的权限以及对毛公的赏赐等。
11、石文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古文字,古代与金文一起被称为“金石学”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刻在 10 块鼓形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歌咏贵族畋猎游乐生活,故也称为“猎碣” 字体为大篆12、东汉末熹平四年(175 年),皇帝命蔡邕校正经文后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将《五经》镌刻在石碑上,作为标准读本,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儒生校正经书文字这部石经叫“熹平石经” 13、在纸张发明之前,大量的文献是以竹木和缣帛等轻便材料为载体的,所谓“书于竹帛”(《墨子》 )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合称简牍14、帛书书写时,一般以朱砂、墨漆画行,即所谓“朱丝栏” “乌丝栏” 15、至少在西汉中期已经出现了植物纸16、纸质书前期是写本,隋唐开始出现刻本,宋代以后基本上是刻本 中国的雕版印刷至迟出现于隋代17、纸质书的形式大致有卷轴装(卷子) 、旋风装(龙鳞装) 、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现在常见的线装18、中国用线装订书,大约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19、文字必须与语言配合使用,文字必须有系统性、社会性,文字必须有相对固定的形体和相对稳定的读音,其意义的延伸和变化必须有一定的联系。
没有语言配合的的文字只能说是一种字符,不能广泛使用的文字只能说是一种密码20、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音义文字21、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第一次解释了汉字构成的“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222、汉字的形成过程大约是:图画--刻划符号--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正体,又从繁体—简体)23、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距今 4000 年左右) ,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发现墨书文字(距今 3500 年左右) ,这两个遗址的文字与甲骨文十分相似,可以认为是汉字的早期状态24、先秦时期文献整理的杰出代表是孔子25、西汉今文经学的重要代表是董仲舒,古文经学的重要代表是孔安国26、魏晋玄学盛于学界,何晏、王弼执其牛耳,王弼尤为杰出27、唐太宗为统一经学,乃诏颜师古考定五经原文、孔颖达注释经义28、陆德明《经典释文》博征异说,考镜源流,序次群经,音义齐备29、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 ,其中《疑古》 《惑经》考辨伪书甚力,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致力于考辨诸子,开辨伪之先河30、南宋弃义理而重学问的学者是郑樵,其《通志》二百卷,乃收集群书而成,博洽该闻,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其中的《校雠略》 、 《艺文略》是文献目录学的重要文献,除前人提出的有关问题外,郑樵还考虑了书籍的存佚、类例以及典藏的问题。
31、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为巨著,其中的《经籍考》为辑录体,保存了许多资料32、明成祖令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 ,2 万多卷,3 亿 7 千万多字,是历史上最大的类书与以前编纂类书不同的是, 《永乐大典》辑入原著一般进行割裂,而是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入,因而保存了大量文献33、胡应麟《四部正讹》是辨伪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识34、清初顾炎武、黄宗羲,首倡经世致用,遂立清代学术之基35、乾嘉学派文字学有“说文四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36、康熙时编撰的《康熙字典》在古代字书中收字最多, 《渊鉴类函》在类书中著录材料最完备, 《佩文韵府》是官定的标准韵书除此之外,康熙时还编撰了《康熙词谱》 、 《康熙曲谱》和《骈字类编》等鸿篇巨制37、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最大的古籍丛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浩劫38、汉高祖诏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萧何次律令,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是为官方首次大规模整理典籍所谓序次,即收集并编目;是为分类整理图书之始39、刘向、刘歆是目录学的奠基者40、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此即载在本书之叙录,后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即抄集众书之叙录而成者。
此为解题之始41、刘向仙逝,其子刘歆踵其事,图籍校订完毕,总群书而成《七略》 ,即为群书之总目七略”曰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为诸书之总要,余六略为图籍分类,此为最早之分类总目42、刘氏父子整理图籍,具体做了九项工作:校订文字、厘定编次、订定书名、鉴别伪书、介绍作者、解释书名、评述内容、叙述源流、分类编目为古典文献目录学奠定了内容与方法两方面的基础 《七略》已佚,大体据其编成的《汉书·艺文志》成为迄今尚存的最早书目文献,后世史书皆仿《汉志》而成43、曹魏时荀勖《中经新簿》 )分群书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术数,丙部收史记、旧事、皇览、杂事,丁部收诗赋、图赞及新出土的汲冢书增加史部,合并杂项,是一次图书分类体系的重大变革44、东晋李充编《元帝四部书》 ,调整了荀氏四部顺序,以五经为甲部,史籍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从此四部内容就确定为经史子集,一直沿用至今345、标志古代文献目录学定型的著作是《隋书·经籍志》 ,由唐初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征删定 《隋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名称径改称“经史子集” ,46、宋代最明显的变化是将一些著名典籍重新进行了调整,将《论语》 、 《孟子》调入经部,而将谶纬著作调入子部,集部中设立了类书子目。
47、宋鼌公武《郡斋读书志》 ,有提要、作者、流变情况等内容,评介相当准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 ,体例同鼌志,但收书更多,资料更全鼌、陈最先开始私家著录书目,且用力甚著,故当时称目录学为“鼌陈之学” 48、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合称版本包括雕印本和手抄本版本亦作板本49、版式即刻本每一印页的格式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版面、版框、行格、版心、鱼尾、书口、书耳等50、抄本,除原稿外的手写本统称为抄本,据年代有唐抄本、宋抄本、元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51、稿本,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也称“手稿本” ,手稿经他人缮清又经作者校定的本子称“清稿本” 52、影稿本,据稿本摹印,价值仅次于稿本53、抄稿本,从稿本直接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和影稿本54、活字本,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后来又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清后期从国外引进铅活字清乾隆时期将木活字印刷雅称“聚珍版” 活字版版框是拼起来的,故四角有缝,个别字有歪斜,版面不够平,着色不够均匀,字与字之间不会有交叉笔画55、影印本,采用照相技术制版复制书籍,有石印本、胶印本、柯罗版印本、锌版印本等。
石印本,将石材制版印刷,以药墨描字于石面,或写字于药纸,再将纸压于石面,然后涂油墨,再铺纸印刷珂罗版印本,将磨砂玻璃制成版印刷,原理大致同于石印56、刻本以时代法,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57、刻本根据刻印地点,可分为浙本(杭本) 、蜀本、闽本(建本) 、吴本、徽本、赣本、金陵刻本、京本、平水本等其中浙本、蜀本、闽本、平水本(山西临汾平水镇)是最有影响的本子58、刻本按刻书机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59、监本即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60、经厂本指 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刻五经、四书、 《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以及宫女、太监们的读本校勘不精,错讹较多61、藩府本指明代藩府所刻之书,又名藩刻本内容广泛,校勘精审,质量上乘62、书院本指历代书院所刻之书,称为“书院本” ,经史子集皆刻精于校勘,质量上乘63、府道本指明清地方官刻印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64、书帕本指明清官员卸任回京所例刻之书,以帕包装,馈送亲友质量较差65、巾箱本,即袖珍本,一般质量不高66、写刻本指由作者或书法家手写、刻工摹刻而成的刻本,此类图书,必是精品67、套色本指以不同颜色分几次印刷而成的刻本,有朱印、蓝印,一般是精品。
68、翻刻本指以原刻本为底本如式刻版再印的刻本69、影刻本(景宋本) ,以宋本为底本影印的刻本70、修补本指将原刻本缺损部分如式补好的刻本71、邋遢本(大花脸本)指品相差,字迹模糊不清的刻本472、通行本,指普遍流行的刻本73、祖本(原刻本) ,指最初刻印的本子74、百衲本(配本) ,指不同版本抽凑而成的刻本75、丛书本,从丛书中抽出的本子76、批校本,指有校勘、批语、评论的刻本77、善本,指好的版本,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78、珍本,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可视为珍本79、孤本是指现存唯一版本具有较高的文物和收藏价值80、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81、误字,亦称讹字,指古籍在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82、脱文又称“夺文” ,是指古籍在传写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了的文字83、衍文,又称为"剩文",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84、倒错,是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从倒错的形式看,主要有错简和倒置两种情况85、异文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版本之间、或同书前后文句之间、或相关书籍之间的文字差异。
86、官修目录指历代由朝廷组织修撰的大型书目,可以看到当时整体的书籍情况今存四种,另有两种残缺87、史志目录指历代史官编撰的附于正史之中的书目,真实反映了历代的存书情况88、明鼌瑮《宝文堂分类书目》 ,注意了出版的时间、地点、机构、形制并收录元明话本、小说、杂剧、传奇等89、明高儒《百川书志》 ,体例仿鼌志,有提要,亦收录话本、小说、戏剧等,与鼌志同为研究元明文学的宝贵资料90、清钱曾《读书敏求记》 ,从《述古堂书目》选珍本做记,记述版本最详,涉及字体、行款、刻工、纸张、墨色等,是最早的版本学专著91、孙殿起《贩书偶记》及续编,录《四库全书总目》后图书,与《总目》配合,基本涵盖现存古籍92、1983 年,以郭沫若为主编、胡厚宣为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 (共 13 册)出版,收集了当时的大部分材料,后又收集了一部分未出版的材料,编为《甲骨文合集补编》 ,这两部书加上后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可以说集中了绝大部分出土甲骨卜辞93、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搜罗金文拓本最全,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 ,收集文字较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 (修订本,18 册)则可以说是金文资料的集大成者。
94、 竹子加工成简,须剖片、烘干,烘干时出水滴,故曰汗青(楚国) ,吴越曰杀青95、纸质书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