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920263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源性糖尿病诊治进展(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中西药物 所导致高血糖的临床诊治2014.04.15药源性高血糖定义药源性高血糖是指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 关性疾病时,引起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 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相对不足或靶细 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 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血糖升高,尿糖阳 性,称为药源性高血糖,即药源性糖耐量异 常或者空腹血糖受损,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的可诊断为药源性糖尿病 。 药源性高血糖引起高血糖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也 不相同,现就近年来针对药物所致的糖尿病 的类别、作用机制、防治作一概述,供临床 医师参考。 1.药源性高血糖(糖尿病)的发病机 制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依赖胰岛素的分泌 和作用,

2、其中肝糖原异生、肝糖原的合成分 解、肌肉组织的糖原合成与分解、葡萄糖的 氧化利用是葡萄糖的主要代谢过程 。药物可 能通过以下机制诱发糖尿病: 药源性高血糖发病机制药物毒性直接破坏胰岛细胞,导致细胞数量减少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从而绝对缺乏; 降低胰岛细胞cAMP水平,或增强儿茶酚胺敏感性 ,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分泌; 拮抗5-羟色胺受体,降低胰岛细胞的反应性,产 生胰岛素抵抗; 降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葡萄糖的氧化 利用; 促进肝糖原的异生,增加葡萄糖的合成; 增加胰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等 药源性高血糖发病机制有些药物可能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作用 于糖代谢的多个

3、环节引起血糖增高。用药后产生高血糖的时间和程度也不一 ,预后也不一致,有的需要终身药物治疗, 有的在停药后逐渐恢复。2.导致高血糖的常见药物2.1激素类药物(hormone) 2.1.1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糖皮质 激素是经典的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因此对糖 代谢的干扰作用主要缘于它对胰岛素降糖效 应的拮抗。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糖尿病又称为 类固醇性糖尿病,既往无糖尿病史,在应用 糖皮质激素过程中出现血糖升高,同时达到 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可称为类固醇性糖尿病。导致高血糖的常见药物2.1激素类药物(hormone) 2.1.1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其发病机

4、制主要有: 引起胰岛素抵抗,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加葡萄糖异生,抑制葡萄糖摄取; 刺激胰岛细胞导致胰高糖素增加; 促进外周脂肪分解,增加蛋白分解; 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等4。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所致SDM的临床特点:发生的平均时间是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2-3周左 右; 患者血糖多为餐后高血糖,且在午餐、晚餐后更高 ,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在体 检或者疾病筛查后才确诊; 肾脏的排糖阈值降低,血糖值和尿糖值不成比例 对胰岛素反应不一,部分患者有抵抗现象,胰岛素 使用量较大; 停用激素后高血糖大多可以逐渐恢复,但有部分人 群无法恢复,提示病情不可逆转

5、。激素类药物-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在救治严重烧伤方面应用广泛,也用 于生长激素缺乏的患者。临床观察发现烧伤患者应 用应用生长激素前后血糖水平显著变化 。生长激素 对糖代谢具有胰岛素样和抗胰岛素样两种作用。去 垂体后生长激素可降低血糖,促进肌肉和脂肪细胞 对葡萄糖的摄取,但这种作用是短暂的,其主要是 抗胰岛素样作用,生长激素通过改变细胞膜上胰岛 素受体的数目和功能,抑制体内葡萄糖非氧化途径 的消除,损害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摄取,从而 影响葡萄糖的利用,这是生长激素诱导的胰岛素抵 抗机制,也是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 。甲状腺激素也 可引起血糖升高 。 激素类药物-性激素和避孕药性激素对糖代谢

6、的影响比较复杂,观点 较不一致。女性月经周期的不同时间以及妊 娠阶段,由于性激素的变化对糖代谢的影响 是不争的事实。天然雌激素能够改善糖代谢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雌激素增加脂肪细胞 和肝细胞对胰岛素的结合。孕酮单独使用时 有类似作用,但是与雌激素同时应用则拮抗 雌激素的这种作用。孕酮和孕激素类药物可 能减少胰岛素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睾酮对糖 代谢的影响较小。但在高雄激素女性, 脱氢 表雄酮与睾酮的比例决定胰岛素敏感性。 激素类药物-性激素和避孕药口服避孕药物者中糖耐量受损的发生率 高于未服用口服避孕药物者。口服避孕药物 对糖耐量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但在停用药 物后,糖耐量能够恢复正常。口服避孕药

7、物 增加胰岛素抵抗,但可能随着用药时间的延 长而有所改善。雌激素增高生长激素和皮质 醇的水平,从而引起肝脏糖异生的增加,导 致血糖升高 。2.2 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为中效能利尿剂,主要用于治疗 水肿性疾病,或与降压药合用治疗高血压。临床上 最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为氢氯噻嗪。有报告称30% 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病人有糖耐量降低,其发 生与剂量有关。发生机理与低钾血症引起的胰岛素 的分泌减少有关,补钾有助于防止糖耐量恶化;另 一个机制是应用利尿剂后,游离脂肪酸升高,外周 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原异生增加;还包括 对胰岛素的直接抑制作用,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及 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

8、的活性等机理。另外,噻嗪 类利尿剂尚有对胰岛细胞的协同作用 。2.2 降压药-受体阻滞剂 受体阻滞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 严重时可以诱发糖尿病的高渗性昏迷。该类 药物亲脂性越强,对受体选择性越低,则对 胰岛素的抑制性越强,从而诱发高血糖,还 可以抑制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增加肌肉组织对糖原的分解,均可以引起高 血糖 。2.2 降压药-受体阻滞剂值得注意的是受体阻滞剂能抑制儿茶酚 胺对糖原的分解导致低血糖,但同时该药能 掩盖低血糖时的出现的出汗和心率加快等症 状,使发生低血糖时不易被感知和擦觉,造 成严重后果。2.3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类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类药物 ( 又称为

9、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和第二代抗精 神病类药物 ( 又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 。前者包括吩噻嗪类 ( 如氯丙嗪 ),丁酰苯类 ( 如氟哌定醇 )和硫杂蒽类 ( 如三氟噻吨 ) 。 后者包括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 ,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等。非典型抗精神病 类药物由于较少副反应,有效的抗精神病作 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典型 抗精神病类药物, 还是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 物,均有诱发糖尿病的危险,严重时可发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3 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类型抗精神病类药物之间,诱发糖尿病的 相对危险度不同。最易诱发糖尿病的药物是氯氮平 和奥氮平。其次是喹硫平和吩噻嗪类 ( 如氯丙嗪 )。

10、 而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利培酮和氟哌定醇则不易 诱发糖尿病。 抗精神病药物诱发糖尿病的机制包括 : 药物诱导体重增加。文献报告,氯氮平治疗 1 年后,36% 的精神病患者体重增加超过 10% 。 通过拮抗下丘脑多巴胶受体抑制下丘脑对血糖的调 节。 药物诱发胰岛素抵抗。 通过阻断毒覃碱 M3 受体活性抑制胆碱能神经诱导的胰岛素分泌 。 因此,精神科医生应与内分泌科医生合作,选择合 理的降血糖治疗方案,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依从 性,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2. 4.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是广泛用于器官移植 术后预防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属于钙调 蛋白抑制药。在用药后,可影响胰岛细胞功 能,是糖

11、耐量减低导致糖尿病 。 移植后糖尿 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饮食、生活方式改善 、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注意避免使 用对移植器官损害的药物。2.5.抗癌药物左旋门冬酰胺酶属于酰胺基水解酶,是用于治疗急 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联合化疗 方案中的首选药物。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可 以引起急性肝损害、过敏性休克、继发性糖尿病、 急性胰腺炎、凝血障碍等不良反应,报道引起高血 糖占10-20%14。导致糖尿病机理是:该药使门冬酰胺缺乏,导致胰 岛素受体减少;药物毒性使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 减少;药物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2.6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药物以其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和耐受性在心血管

12、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的研究和部分报道显示, 他汀类药物存在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可能 与药物导致胆固醇合成减少有关 。 2.7免疫调节剂干扰素干扰素临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慢 性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和肿瘤等。干扰 素本身是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治疗中可能 诱发免疫系统的异常,诱导机体产生器官特 异或非特异的自身抗体,从而诱发自身免疫 性疾病。文献报告干扰素治疗后,诱发胰岛 细胞抗体或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生成,导 致胰岛细胞破坏,使患者发生糖尿病 ( 1 型 )。2.8 中草药部分中药所以起的高血糖在临床中也时有报 道。主要是中药本身含有的糖类物质导致的 部分糖耐量异常

13、患者诱发的糖尿病。多在长 期使用一种中药或者中成药时被发现,常见 的中药有甘草、冬虫夏草、杜仲、秦艽、党 参、石斛、贝母、天花粉、黄芩、生姜、槐 花、龙葵、麦冬、陈皮、秦皮、五味子、白 蒺藜等17。2.9其他诱发高血糖的药物其他诱发高血糖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 (硝苯地平、异搏定)18、苯妥英,甲状腺 激素,锂剂,左旋多巴,门冬酰胺酶 ( 抗肿 瘤药物 ),恩卡胺,茶碱,二羟丙茶碱 ( 喘定 ), 异烟肼( 雷米封 ),乙酰唑胺,吗啡,喹喏 酮类抗菌药(可导致高血糖和低血糖),利 福平,吲哚美辛( 消炎痛 ), 氯氮卓( 利眠宁 ), 多沙普仑 ( 中枢兴奋药 ), 阿莫沙平 ( 抗抑 郁药

14、 ), 胺碘酮,奥曲肽( 善得定 ) 等。3.药源性糖尿病的防治对药源性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 预后的关键。用药后出现高血糖,应注意判 别血糖升高的真假,防治将检测、应激等因 素导致的假性血糖升高判定为真正的糖尿病 ,排除原发疾病或者其他非药物因素导致的 血糖异常,避免误诊。具体判定时,应结合 有无用药史,用药和血糖升高的时序性,停 药后血糖异常是否改善、以及患者原发疾病 情况具体诊断。部分患者用药后有高血糖但 是无糖尿病临床表现,待出现症状时已为酮 症酸中毒。故应用药物过程中应注意及早发 现糖尿病,早期采取对策 。3.药源性糖尿病的防治具体治疗应分析引起糖尿病的药物作用特点 ,加强用药指导,按照糖尿病的一般饮食控 制、生活方式改变等,并结合具体情况选用 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进行治疗。总之,我 们在临床中要注意这类医(药)源性的糖尿 病防治。体检汇总一季度体检发现3例可疑早期甲状腺癌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