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917587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对地表区域通过对地表区域通过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形成的等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形成的等 级系统级系统内容框架内容框架地带性区划单位综合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定义:定义:根据根据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和地带性联系地带性联系形成的一形成的一 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特征:特征: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不完全的综

2、合单位;不完全的综合单位;空间的分布空间的分布更替规律更替规律界线是逐渐过渡界线是逐渐过渡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带地带地带亚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次亚地带1.1.带带 (1 1)定义及其划分依据尚存争议)定义及其划分依据尚存争议 我国多数学者意见: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我国多数学者意见: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 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 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自然带之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自然带之 间的差异不仅在于热量分配上的差别,而且间的差异不仅在于热量分配上的差别,而且 还表现在大气环流、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还表现

3、在大气环流、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 方面明显的差别。因而自然带不等同于温度方面明显的差别。因而自然带不等同于温度 带,它是一个具体的综合性的景观带,即自带,它是一个具体的综合性的景观带,即自 然综合体。然综合体。 (2 2)划分标志:)划分标志: 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通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 及其指标参照其他自然标志。及其指标参照其他自然标志。(3 3)自然带划分图式)自然带划分图式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热带、赤道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不同作

4、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 前苏联土壤生 物气候区划.O.马克耶夫苏联地理简明 百科辞典中国综合自然 区划 寒(极)带寒 带极 带 亚极带 寒温(北方) 带寒温带温 带寒温带温(亚北方) 带暖温带温带暖温亚热带半亚热带暖温带 亚热带亚热带亚热带亚热带 热带热带热带热带赤道带亚赤道带赤道带 赤道带(4 4)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洲地带性分异的第一,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洲地带性分异的 事实,以使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衔接;事实,以使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衔接; 第二,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气候、土壤第二,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气候、土壤

5、 、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的高级单位的相互关、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的高级单位的相互关 系;系; 第三,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第三,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 作制度,因地制宜。作制度,因地制宜。 2.2.地带地带 (1 1)定义:)定义:每一个地带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每一个地带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 类和植被群系纲。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带性区类和植被群系纲。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带性区 划单位。划单位。 (2 2)划分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确定)划分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确定中国暖温带进一步划分的图式中国暖温带进一步划分的图式暖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地带暖温带半干旱落叶阔

6、叶林淋溶褐色土地带暖温带半干旱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色土地带暖温带干草原黑土灰土地带暖温带荒漠棕色荒漠土地带 (3 3)过渡地带问题)过渡地带问题 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两个地带两个地带 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 过渡带内过渡带内 独立地带和亚地带独立地带和亚地带3.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亚地带与次亚地带 亚地带亚地带: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 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地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地 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的改变;带性质

7、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的改变;次亚地带次亚地带: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自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自 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 划分标志划分标志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定义:定义: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联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联 系形系形 成的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成的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特征:特征: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二重性二重性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等级单位系统:等级单位系统:大区大区地区地区亚地区(亚地区(州)州)1.1

8、.大区大区 (1 1)定义:)定义: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 的巨大部分。它与基本的大地构造地势单元的巨大部分。它与基本的大地构造地势单元 相对应,并有特定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相对应,并有特定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 带性结构。带性结构。 (2 2) 划分:划分:主导标志法主导标志法非地带性属性非地带性属性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两大区两大区 19541954年罗开富年罗开富“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根据海陆位置和大地构造单元引起的差异根据海陆位置和大地构造单元引起的差异东半壁东半壁西半壁西半壁 19781978

9、年综合大学西安会议年综合大学西安会议中国东部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国西部。 19821982年的中国景观区划年的中国景观区划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三大区三大区把青藏高原看作一个独立把青藏高原看作一个独立 的大区,每个大区的大的大区,每个大区的大 地构造单元不同,地势地构造单元不同,地势 高度差别较大,以明显高度差别较大,以明显 的地势界线为界。黄秉的地势界线为界。黄秉 维在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中国综合自然区 划划(初稿)中划分三(初稿)中划分三 大区的依据是:大区的依据是: 新构造运动差异,现新构造运动差异,现 代地势轮廓;代地势轮廓; 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差异;差

10、异; 气候主要特征;气候主要特征; 自然界主要发展过程自然界主要发展过程 的差异;的差异; 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 响。响。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2.2.地区地区 (1 1)定义:)定义: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 位位, ,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 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 “国国” ”。 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 域界限更加鲜明。域界限更加鲜明。 (2 2) 划分:划分:地质地貌基

11、础地质地貌基础 东部季风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部季风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华中、华中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 、华南西南地区、华南西南地区 等;等; 西北干旱大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西北干旱大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 青藏高原大区青藏高原大区 :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青藏: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青藏 高原东南部地区高原东南部地区 我国的自然地区划分我国的自然地区划分3.3.亚地区亚地区 (1 1)定义:)定义: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 物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第三

12、级大地构造物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第三级大地构造 单元,其气候、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单元,其气候、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 共同性。共同性。 (2 2) 划分:划分:相应的地貌组合特征为标志相应的地貌组合特征为标志 我国典型自然亚地区我国典型自然亚地区 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 地、秦巴山地、闽浙丘陵等地、秦巴山地、闽浙丘陵等 4.4.州州 (1 1)定义:)定义: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苏联和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苏联和 我国一些地理文献中称为我国一些地理文献中称为“ “自然州自然州” ”、“ “自然县自然县” ” (2

13、2) 划分:划分:地质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地质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 自然特征的变化。自然特征的变化。 1. 1.双列系统双列系统 含义:含义: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区划的等级系统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种区划的等级系统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种 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支持者:支持者:伊萨钦科伊萨钦科三、综合性区划单位三、综合性区划单位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A.A.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

14、反映客观存在的 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 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B.B.这两个互不从属、互不依存的等级系列,只有在景这两个互不从属、互不依存的等级系列,只有在景 观(最后的和不可再分的区域单位)中才能完全结合观(最后的和不可再分的区域单位)中才能完全结合 起来。由于综合自然区划不是经常都划分到景观,需起来。由于综合自然区划不是经常都划分到景观,需 要采用一种特殊的联系单位将两个等级系统联系起来要采用一种特殊的联系单位将两个等级系统联系起来 。只有等级相称的单位叠置才是合理。只有等级相称的单位

15、叠置才是合理。 C.C.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基本的,联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基本的,联 系单位是次要的。系单位是次要的。双列等级系统构成示意图双列等级系统构成示意图2. 2.单列系统单列系统 含义:含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的区划单位。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的区划单位。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根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综合特征来根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综合特征来 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性关系建立统一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性关系建立统一 的等级系统。的等级系统。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支持者:支持者:黄秉维、任美锷等黄秉维、任美锷等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反映客观存在 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地 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从综合的观点从综合的观点 出发,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应当综合反映地域分异的出发,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应当综合反映地域分异的 规律性,划分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