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910185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科)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清朝爱国官员开眼看世界 (一)、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外患日深,使鄙夷传统观 念受冲击。 爱国封建士大夫为了解西方,抵制侵略 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清朝爱国官员开眼看世界 (二)、概括: 1、代表人物: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 A、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B、著作:a、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 的地理志)b、各国律例C、主张购建军舰 魏源与海国图志 A、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大量资料编成的 B、地位: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最详备世界史 地著作。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 书。一、清朝爱国官员开眼看世界 (二)、概括: 2、主要思想:

2、“师夷长技以制夷”。 A、出处:海国图志 B、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 方侵略。 C、意义: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 启迪作用,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 习口号。一、清朝爱国官员开眼看世界 (三)、评价: 积极: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开端。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 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 要启迪作用。 局限: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04全国一15)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 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 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畬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 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05全国二20)鸦片战争后出版的 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对开阔人 们眼

3、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 。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05辽宁7)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 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讲究训诂考据 B.提倡“经世致用”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2006年广东历史卷)鸦片战争前 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 节、空谈义理 的风气,积极提倡 A经世致用 B求富求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工商皆本中 7.(07重庆综)17主张开创仿造 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实践技术救国 1、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 患,西学冲击中国传统文 化。封

4、建地主知识分子为 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主 流思想地位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实践技术救国 2、表现: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2)主要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 夷长技以自强” 3、意义: 洋务派的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4、评价: 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冲击了保守观念 ,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奠基;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 促进作用。 (01江浙14)19世纪后半期,中国 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A新式学堂成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形 式 B废除了科举制度 C科学与经学并重 D 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08海南)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 月,维新

5、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 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 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 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原因: 经济:伴随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 的产生而产生; 政治:伴随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 生; 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 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 的来源。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发展过程: 时间: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郑观应、王韬,代表着正在转化 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6、,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主张: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 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 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 然科学知识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影响: 为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 础 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 改革主张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也未付诸于行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思想及其实践:产生原因: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 影响: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思想及其实践: 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康有为: A、代表作 a、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

7、者恪守祖 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b、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B、主张: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立宪。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和变 法图存。 严复:封建君主皆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 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引入西方进化论。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思想及其实践: 发展过程: 时间: 19世纪90年代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变法图存、君主立宪、主权在民 性质: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特点: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 合宣传变法;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 性。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思想及其实践: 影响: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8、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01全国春季9)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 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 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05辽宁9)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 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 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兴 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提 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A. B. C. D.(2006年重庆卷)在近代中国,将“ 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 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01广东9)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 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

9、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02上海历史12)晚清有御史上奏 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 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 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 奏折针对的是 A 太平军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义和团(02天津16)下列近代人物中,把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 学思想相结合的是( ) A.魏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张之洞(05全国三1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 容,其中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03广

10、东大综10)19世纪末康梁维 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 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 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04上海文综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 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05广东8)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 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 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嬉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05上海12)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

11、血 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 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 嗣同始。”戊戌变法中谭嗣同以身 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 烈士精神 B 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2006年江苏卷)戊戌变法期间, 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 他能够 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在上 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 祈祷 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 B C D(08广东单)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 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 ,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2009高考浙江文综)一位现代

12、学 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 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 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2009高考天津文综)胡适评价19 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 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近代某 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 ,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 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 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 D君主

13、专制(2009高考广东单科)梁启超说:“ 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 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 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 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07海南历)14清末一首名为报 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 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 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 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08海南)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 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 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 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

14、“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 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高频考点 早期维新派人物及思想观 点; 维新派(人物)思想观点 及特点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1、原因: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政治: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思想: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中, 逐渐出现了一些主张排满革命,废除封 建的革命分子; 2、代表: 章炳麟、邹容、孙中山 3、主张: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特点: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近代史上三次思想大论战 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焦点内容:如何维护统治的方式(忠 信礼义vs科技) 论战:顽固派vs维新派 “体用”之争 焦点:“中体西用”vs“西体西用”即 要否: 论战:保皇派vs革命派 焦点:三民主义(改良革命;君主 立宪民主共和;反封土地制度)宏观把握: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在华传 播经历四个阶段: 一、从妄自尊大到“师长说” 鸦片战争时期 从闭关到“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时期 学习西方 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维新时期引进 进化论 四、天赋人权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时期政 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