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888999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泉港一中泉港一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文科历史期末考试题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文科历史期末考试题时间:90 分钟 分数:100 分一、单选题(每题 1.5 分,共 32 题 48 分)1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2 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

2、反映了( )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4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3、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6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 408 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 、 春秋 ,还涉及战国策 、 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

4、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2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7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 人中,布衣入仕者占 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8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

5、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9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0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说明

6、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1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12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7、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3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13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14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

8、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15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 ,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

9、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16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17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

10、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 4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18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A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19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

11、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0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

12、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21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 ,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 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2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专制主

13、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23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 5 -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24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

14、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25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由此可推知朱熹(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26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27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 “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28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