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882200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 阶段性测试 解析201110231、下列关于“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现在人们非常熟悉的“豆”,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 丰富,可以制成各类食品,供人们享用,是人类喜爱的食 物。 B、在汉代之前,“豆”是不能食用的,主要是因为它并不属 于植物类,而属于工具类,是人们盛食物的一种器皿。 C、因为“豆”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像是一种下有高圈足 的盛食物的盘子,所以它既可以用来作食器(主要装肉食 ),也可用来作礼器(祭器)。 D、豆器一般为陶制、青铜制、竹制或木制,出现于新石器 时代晚期,历经夏、商和西周,盛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C项,强加因果。D项,原文“

2、一般为陶制,也有青 铜制或竹制、木制的 ”,选项中变成了“一般为陶制 、青铜制、竹制或木制”,不符合原文意思。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典文献中对豆器的记载,表明了“豆”器主要用作食器 和礼器(祭器),其名称随着使用的材质的不同而不同。 B、据古书记载,一套原始礼器基本上由豆器与鼎、壶等组 成,成为随葬的主要器类,并常以礼法上规定的“鼎俎奇 而笾豆偶”来安排。 C、因为“豆”是盛食物的容器,所以又成为容量的单位,后 来由容量单位又转化为重量单位。这些在向说苑辨物 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D、在汉代以前,“豆”一般指的是食器、祭器,还有作为容 量和重量的单位。这与现在人们所熟

3、悉的各种各样的“豆” ,几乎是没有联系的。C项,“这些在向说苑辨物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扩大 了范围。A项,“其名称随着使用的材质的不同而不同”与原 文“豆器根据不同的材质,有时各有不同的名称 ”有出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汉代以前,豆类作物被称为“菽”;在汉代以后,“豆” 渐渐取代“菽”成了豆类作物的名称。 B、汉代以后文献中提到的“豆”大部分都是能吃的东西了, 并且“豆”也由此走到了诗人词家的笔下。 C、“豆”字意义上的转变,属于语言文字上的假借现象,其 特殊之处是假借义与本义之间毫无联系。 D、文章通过对“豆”字的考证,说明了“豆”字基本以汉代为 界,前后

4、意义的巨大差别,告诫人们不能以今度古。B项, “豆也由此走到了诗人词家的笔下”与原文“豆也走到了 诗人词家的笔下”中,两个“豆”不是一个概念。原文中的“豆” 是植物,此项中的“豆” 包括“豆器”和植物。而“豆器”的“豆” 早就走到诗人词家笔下了。C项,“特殊之处”在文中找不到根据。从实际情况看,假借义 与本义之间多无联系,这里并无什么“特殊之处”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朱守殷镇汴州上,辟为判官 辟:征召来授予官职。B、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副:做副手。C、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 对:正确。D、亟召侍卫军虞侯韩通收晟下狱 收:收押。C项,“对”,回答。5、以

5、下各组句子中,能够表明孙晟有才学见识的一组是(3分 )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 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 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 一抔土也。” A、 B、 C、 D、C项。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明孙晟有才学,表 明孙晟有见识。 是说派王崇质做孙晟的副手去送 降表, 是说孙晟钟谟二人在京受到厚待,这些都 与才学见识没有多大关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晟为人好学,有文辞,因此,他受到李昇生日延揽 重用。他虽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寒暄,但坐定

6、之后 却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都能忘记了疲倦。 B、周世宗征伐淮南的时候,李景曾派王崇质为使者、孙 晟为副手前去谈和,表示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 海六州之地,但后来李景又反悔而不肯割地给周。 C、孙晟与冯延已并为李昇的宰相,他曾奉表出使和谈而 被周世宗扣留,并被带到了周的京城,虽受周世宗的优厚 待遇却不肯折身事周,最终遭到杀害。 D、孙晟在出使之初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思想准备,在衔 命出使周的过程中,他与其他使臣机智灵活地应对时局, 疏解国难,最后以身报国,获赐鲁国公之号。 B项。孙晟为使者,王崇质为副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朱守殷造反,被杀,孙晟抛妻弃

7、子,逃奔到吴。(“反”“伏诛”“妻子”各1分,大意2分)(2)(周世宗)派供奉官安弘道押李德明、王崇质南还,而钟谟与孙晟都被留了下来。(“遣”及被动句式各1分,大意3分)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 样的意境?(5分)答: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斜阳、水、桥、风、灯火等意象,展示了秋日黄昏的景色。(2分)通过暮秋的衰残景色烘托相思之苦。作者独立桥头,凝神远望,隐衬出孤寂无侣的愁绪,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冷的意境。(3分) 9、结合全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 的。(6分)答:全词没有直接抒写作者的相思愁苦,而是通过种种意象创造典型环境来表现作者内心的细腻 感受。(3分)特别是傍晚桥上的

8、翘首凝望的动作和若有所失神情的描写,都使作者内心的不平 静得到了含蓄的表露。(3分)答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抒情等,只要言之成理都应酌情评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2)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3)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向读者交代儿子找工作、结婚、买房都是 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什么忙,具有设 置悬念的作用。 B、这位父亲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付学费,他看仓 库,扛包,蹬三轮车,做小工,找这些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

9、 但他毫无怨言。 C、作为一个以儿子为光荣的父亲,他“眼看着一片片光秃秃的 土地上,竖起一幢幢漂亮的房子”,眼睛都看直了,这表现了这 个父亲对自己无能的自责。 D、他搬来运去,扛东扛西,楼房的每一处几乎都留下过他的汗 水,但他却不敢说楼房是自己盖的,这反映了当今农民工的弱 势地位。 E、用他两次进城的经历作对比,表现了变化,虽然儿子买的房 子比较旧、比较小,但是也满足了他希望儿子在城市落地生根 的愿望。(3分)(2分)(1分)(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 分析。(6分)这个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生活贫困。(2分)这个父亲爱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愿

10、意付出自己的所有来成就孩子。(2分)他还是一个同情弱者,愿意帮助别人的人。(2分)(3)请仔细体会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可是,现在是在城里,在到处是砖头水泥和钢筋的建筑工 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么无辜,那么脆弱,也那么好看。 答:这个父亲看到这棵弱小的爬山虎,想到了自己、自己的儿子孤身处于城市之中,孤军奋战 。(2分)象征了农村人到城市来生活、发展的不容易,处境艰难。(2分)绿色代表希望,虽然处境艰难,但是他们一定会发展下去、坚持下去。(2分)(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但是,不管是谁种下的,它改变了 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选 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

11、点并作分析。(8分)答:观点一:生活需要我们的付出。 不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我们努力付出就能改变。文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他通过辛勤的劳动,供养儿子上了大学,为儿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只要我们付出了,生活就会给予我们回报。文中的父亲付出了劳动收获了儿子的成功,付出了爱心收获了一 片绿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生活依然需要我们的付出。文中的儿子是个幸运的人,父亲给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仍然需要他自己的努力。观点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尽管我们的力量弱小,但是我们都是潜力无穷的幼苗。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一旦生根,我们就会改变这个世界。困难只是暂

12、时的,我们要抱有坚定的信念。父亲的工作环境恶劣,但那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境况就会得到改进。只要做出了努力就能改变这个世界,就能获得成功。不管我们的劳动是多么的不值一提,但是必须得承认,我们也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也取得了成功。(观点2分,论述合理、充分6分。意思对即可)12、(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 项是(5分) A、上春节晚会前的彩排,王旭穿一条旧绿裤子,一件洗得已经 看不出来颜色的毛衣,这不但表明了他的经济情况较为糟糕, 还表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B、王旭16岁的时候受到程方圆唱的游子吟的影响,开始 了他自娱自乐的摇滚生涯,并且克服了现实生活的压力,没有 半途而

13、废,这表现了他对摇滚的痴迷。 C、为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他狠心抛妻别子,毅然踏上了歌舞团 演出的道路,在演出中虽然遭受了观众的起哄、经济的窘迫等 困难,但他却对这矢志不渝。 D、春节他带了20块钱回家,其中还借别人的10块钱,手冻得 红肿,裂着大口子,这些表明了他的演出生活的艰苦,以及他 吃苦耐劳的精神。 E、在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之后,他勇敢地走下了地下通道,成了 一名街头艺人,正是由于这中街头生活的锻炼,他终于获得了 成功的感觉。(3分 )(2分 )(“这”指代错。)(1分)(归因错。语病。 )(2)作者详尽记叙了王旭坎坷的成才之路,这样写 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能够更加真实形象地表

14、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但是王旭却坚持自己的音乐之路,表现了他坚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搏精神。(3分)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王旭坎坷的成才之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对王旭音乐之路的展示,能够让读者理解王旭的不平凡经历,明白成功过程的曲折性。(3分)答:他是一个率性自然、不拘小节的人。这一点 从他穿着旧衣服上春晚彩排可以看得出。(2分)他是一个专注的、有毅力的人。他从16岁就开始迷恋摇滚,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半途而废,而是 坚持下来了。(2分)他还是一个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人。在屡次失败之后,他不气馁,不甘心失败,勇于再去探索下 一条路。(2分)(3)从这一则传记中,你了解到

15、王旭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请简要回答。(6分)(4)有人担心“旭日阳刚”只是昙花一现,而王旭却表 明就算是昙花也要灿烂,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 全文,选择一个方面,具体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观点一:支持“就算是昙花也要灿烂”的说法。王旭从社会的最底层走来,他熟悉社会的要求,能够更好地 唱出符合大众欣赏水平的歌来。王旭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 他不是一个服输的人,他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即使是昙 花一现,他也要拿出最好的水平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观点二:支持“旭日阳刚只是昙花一现”的观点。“旭日阳刚”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能 够登上春晚的舞台,更多的是凭借他们传奇的经历,

16、待他们为 大众所熟悉之后,大众必然会降低对他们的关注。 (观点2分,论述合理、充分6分。意思对即可)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NBA球员工会被解散,劳资双方或许将会对簿公堂,一旦惹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利益受损的,恰恰 是这些老板、联盟本身以及球迷们。 B、如果不是司法部门在“彭宇案”和“许云鹤案”等好心救人事件中,违背疑罪从无的原则,何来人们对老人倒地的无 动于衷? C、有分析人士指出,360在中国概念股集体皮软时表现出的升值潜力,与其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深受用户欢迎 的产品模式息息相关。 D、让很多人意外的是,高晓松放弃了上诉的机会。其安之若素的态度反而换来了许多粉丝的嘉许。(在公堂上受审)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在国际米兰的四大核心中,若论对球队的贡献率,斯内 德无疑居首,但是谁又能否认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