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881704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 20182018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B B)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4848 分)分)一、选择题(本卷共一、选择题(本卷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 ,不知所以褒贬。 ”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A. 论从史出 B. 隐晦曲折 C. 秉笔直书

2、 D. 以小见大2.“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3.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 “化家为国” 。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A秦 B汉 C曹魏 D北宋4.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 966 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这一诏令A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B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削弱了文臣武

3、官的势力5.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梭伦在当选首席执政官后曾说:“在雅典做不过一日的僭主,然后我被剥皮,我的后代被消灭。 ”此言论反映出当时雅典A特权阶层基本消亡 B民主政治达到顶峰C民主秩序得到拥护 D民众仇视统治阶层- 2 -7.古罗马裁判官法规定:除遗嘱

4、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该规定A 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C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D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8.约在 12 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 1 号第 5 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 。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 。这些做法A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 B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C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9.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 1/10 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

5、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 120。这说明西班牙A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B 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C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D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10 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 “一寸一寸前进” “螺旋上升” ,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的典型国家应该是A英国、美国 B法国、美国 C法国、德国 D英国、法国11.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民主“本身不能是目的” ,而是“一种政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立法的与行政的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 “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

6、作决定的权力” ,熊彼特将民主看作一种形式与方法,在这个定义中,民主的本质特征是A人权至上 B自由平等 C民主选举 D议会主权12.道光时人李彦章曾说道:“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江西及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亦渐艺此。 ”这一现象A. 有利于缓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B反映了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C体现了政府重农政策效果明显 D说明复种耕作模式已在全圉推广13.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3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

7、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14.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 , “名日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 。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动A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B旨在解决民族危机C. 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未主动向西方学习15.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 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 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A. 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B面临

8、世界大战的威胁 C. 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16.1894 年 6 月 18 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 。西尔的报告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C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D体现丁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17.有学者认为, “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A颁布了土地法令 B处死了末代沙皇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

9、了临时政府18.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 镇压的唯一地方。 ”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A. 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 -19.下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幅形势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该图指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的地区 B武昌起义后的宣布独立的地区 C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的分布 D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 5 -20.1938 年 10 月 10 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

10、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周恩来说此话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保持政治力量联合的重要性 B肯定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作用C主张尽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要求蒋介石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1.从 1948 年底至 1949 年初,中共 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 “北上计划 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 “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A.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C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解放区社会

11、发展的欣欣向荣 22.1951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 ”美国这一政策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C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23.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60 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 起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其谈话意在说明A.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重温国共合

12、作具有现实意义 D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24.2014 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 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 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A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B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C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6 -D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第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5252 分)分)本卷共本卷共 4 4 小题,第小题,第 2525 题题 1515 分,第分,第 2626 题题 1515 分

13、,第分,第 2727 题题 1010 分,第分,第 3636 题题 1212 分,共分,共 5252 分。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一 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 587 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 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

14、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材料二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 1904 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之一:“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之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4 分)- 7 -(2)中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