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869831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共51张ppt)(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第7课 忽必烈改制v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蒙古高原上众 多游牧部落之间混战不已,蒙古秘史记 载:(蒙古族)“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元朝建立 之后,这个以游牧起家的政权却下令由管理 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农桑辑 要,颁行全国。课 标 要 求忽必烈改制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 确要求目标 分 解掌握: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与 主要内容 理解:(1)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 集权 (2)重视农耕、实行屯田转变了立 国之本v1立志变通创新v(1)立志改革: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年 号“中统”,在即位诏中立志变通创新。v(2)改元定都:1271年,忽必烈改蒙

2、古国号为“ ”。次年确定燕京为元大都。v(3)推进改革:元朝灭 ,实现 全国统一 ,忽必烈决心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大元南宋v2“汉法”与“旧俗”之争v(1)守旧势力的强大v忽必烈继位前:蒙古社会保留、混杂了大 量野蛮落后习俗,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 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 碍了社会的发展。v忽必烈继位前后:落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 甚至一再发动 叛乱。屠杀保守派v(2)力主行“汉法”v在统一的过程中,严禁屠城,并经过长 期 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粉碎了 的挑 战。v随着蒙古汉国在军事上的扩张 ,忽必烈对 重用汉官、改行 的革新方案坚定不移 ,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汉法顽

3、固派v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 ,不正 确的是( )v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 落后的文化v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v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v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v答案: Cv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 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 体制 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v2具体内容v(1)在中央v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va中书省:最高 ,行使宰相职 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vb枢密院:总领 全国军事。vc御史台:负责纠 察百官。中原王朝行政机关v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 地区 ,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v(2)地方上v设置行中书

4、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以 加强中央对 的统辖 。v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 和大陆的联系。v西南: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 西南民族的联系。西藏地方台湾v(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 ”, 并废除 。v(4)其它: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 制度, 负责传递 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 及交通工具。v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 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驿站世袭v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 蒙古贵族 利益的做法?v提示: 忽必烈重用汉官,推行汉法,充分 反映了他接受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追求社 会进步的精神;但他同

5、时又竭力维护 蒙古贵 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流露了他在推行汉 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v1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 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 食以农桑为本。”v2重农举措v(1)颁发 屯田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 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 耕种,组织军 民在边疆地区屯田。v(2)建立农业 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 全国 。v(3)完善农业 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 桑赏罚 之法,颁布“农桑之制”。水利农桑v(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农桑辑要,高度 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v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v(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 便使社会

6、经济 全面复苏。v(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 地区开发管理 、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 树。v(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 了更大范围的大一 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v忽必烈改制的性质v提示: 忽必烈的改制顺应 了蒙古游牧民族 封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 ,在征服中原后接受 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 封 建文明。因而改制的性质属于征服者为被征 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的性质。v1忽必烈使用“汉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v提示: (1)原因v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v蒙古旧俗对中原农耕经济 造成极大破坏。v(2)条件v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v忽

7、必烈决心变通创新。v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v2如何理解“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 ?v提示: “汉 法”中原农业经济 和在此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旧俗 ”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实质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 文明的斗争v (2011高考全国新课标 卷)【历史上 重大改革回眸】v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 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 ,时而因 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 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

8、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 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 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 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 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 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 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 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 旗不能解决的纠纷 。 v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 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 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 旗旗长有义务 率旗下兵丁,应诏 出征。蒙古 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 能。v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等v(1)指出旗、

9、盟与草原传统 部落、部落联盟的 区别。v(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v解析: 本题围绕历 史常识蒙古族的旗、盟 选取材料,命题视 角新颖。第(1)问要注意结 合材料指出蒙古族旗、盟的这种管理体制与 传统 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第(2)问,要注 意根据平时对 民族关系的知识的归纳 与本问 题相联系,形成对盟旗制度历史作用的基本 认识 。v答案: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 蒙古地区制 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 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 古族社会传统 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 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 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 和经

10、济发 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 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v1(2011山东青岛统 考)忽必烈重视“汉法”, 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重用汉官, 主要( )v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认识 到“帝中国 当行中国事” 熟知中原文明 立志变通 创新vA BvC D v解析: 忽必烈从幼年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受教于汉族知识分子,早年就对唐太宗 开创太平盛世的业绩 十分向往,这是他重视“ 汉法”的重要因素。v答案: Dv2阅读 下列材料:v元朝建立后,围绕 采用“汉法”和“旧俗”的问题 ,曾有过争议,汉人学者许衡针对这 一问题 向元世祖(忽必烈)上疏曰:“考之前代,北方之 有中夏者,必行汉

11、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 、金历年最多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 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v请回答:v(1)文中的论点是什么?v(2)“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如何?试结 合有 关史实评 析许衡的上述观点。v答案: (1)主张推行汉法。v(2)“汉法”战胜“旧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古 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统治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文 化是其必然的选择,是实现长久统治的惟一途 径,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社会发展等史实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v1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v提示: (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 全面恢 复。v(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 家的统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v

12、(3)实行“汉法”,加强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v(4)促进了蒙古族自身的汉化和封建化。v2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v提示: (1)根本原因:顺应 了历史发展的潮 流。v(2)重要原因:忽必烈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汉族 地主的支持。v(3)具体原因: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全面而得力 。v改革蒙古旧俗,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 政权机构。v转变 立国之本,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富有成 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v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从 游牧经济 向农耕文明转变 的步伐。v(4)果断镇压诸 王叛乱。v(5)推行“汉法”同时兼顾蒙古贵族利益。v(6)忽必烈改革有步骤、有策略。先

13、在邢州尝 试然后推广到全国。v (2011广州模拟)忽必烈改制中对中 国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v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v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vC重视农业发 展vD实行兵民分治v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中政体 更新的理解。A、C、D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 用,B项中的行省制度对现 在仍有影响。v思维流程:v答案: Bv3阅读 下列材料:v材料一v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 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 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v请回答:v(1)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 的

14、影响?v(2)据图二、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 在经济 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v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 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回答时要注意同教 材内容的结合;第(2)问注意材料信息的提示 作用。v答案: (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 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国策方 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 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 化。v(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 ;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 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 术(如农桑辑要)。v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只作 一般性的了解,不

15、作过多的要求。蒙古族入主 中原的时候,面对的是中原先进的文明,不改 变旧俗,适应时代潮流,就无法稳固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忽必烈对蒙古族的旧制进行了较为 全面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 合,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v一、阅读 与思考v (材料见教材第47页)v请思考:为什么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 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 明所征服?v答案: 野蛮的征服者之所以称之为“野蛮”, 是因为其经济 文化落后。而其征服的地区, 文明程度远远 高于自己。征服者若要在被征 服地区长期统治下去,除了接受被征服地区 先进的文明之外,别无选择 。v二、解析与探究v (材料见教材第47页)v请思考:v1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 以长久”?v答案: 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入主中 原的少数民族,入主者接受汉法,顺应 了历 史发展的潮流。v2材料四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 是否全面?为什么?v答案: 不全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北方民 族的汉化,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 小,民族融 合加快。v三、自我测评v1概述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v答案: (1)政体更新:中央设置中书省、枢 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