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863647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川省棠湖中学四川省棠湖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卷(阅读题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

2、文阅读(3535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

3、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

4、,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2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

5、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龚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

6、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D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B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C文章

7、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D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B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普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二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

8、字,完成4-64-6题。题。( (本题共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414分)分)汉家寨汉家寨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300 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向导已经返回了。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

9、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已经被烤干了的艾丁湖。背后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了一种寒气。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

10、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4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

11、。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人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寨是人紧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进行。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

12、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那一日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张承志汉家寨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散文

13、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写到“大地倾斜” “大地斜斜地延伸” “连同我的坐骑和我,都在向前方向深处倾斜” ,这是作者因暴晒晕眩而产生的一时的错觉。5B.“汉家寨如一枚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 ,比喻手法表现了汉家寨富有神秘感。C.“很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究其原因,是小女孩的眼睛与自己女儿的眼睛一样漂亮,透露出热情,善良,好奇与求知欲。D.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狂野中旅行,独自一人又极其艰辛,但他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在死寂中碰撞出了喧响,从干枯处发掘了精神的泉流。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14、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 分)6.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坚守”的含义?你认为老人与孩子谁是“坚守者”?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日前,山东省政府下发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各地要有计划地开展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管理人员等帮扶工作。实施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纳入生均公用经费保障范畴,学生纳入“两免一补” ,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按标准予以拨

15、付。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教育领城的基本矛盾。择校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初中,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其办学规模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对民办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地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的力度还是不够,经费资助缺少必要的政府支撑,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如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水平等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山东省支持民办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摘编自支持民办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枣庄日报201

16、8 年 6 月)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对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还是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最新统计,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7 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 1400 多万人。民办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传统模式。与此同时,我国有关民办教育的立法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最近,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制6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开始施行,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使民办教育在经历恢复阶段和发展阶段后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院校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次论坛强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社会需求,可以满足人们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选择性需求。(新华网第二届中国民办院校校长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材料三:14 世纪,英国出现了最古老的正规私立中学公学,大多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旨在提高公众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公职人员,因此不称私学,而叫“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