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49845967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P12)本章考点与要求主要内容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P13)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一)中世纪大学(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教育(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一)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P16 )柏林大学的创立及其教育理念的实践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 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学育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三、中

2、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国大学的三次转型发展l 1922年新学制颁布l 新中国成立后l 改革开放后 1.1949年至1957年,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 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的时期。 2.1958年至1977年,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时期 。 3.1978年至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快速发展 的时期。 4.1998年以后,高等教育扩招与深化改革的时 期。(三)现代大学教育n(一)高校扩招n(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n(四)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年校庆 上的讲话n(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若干意见

3、四、重大事件回顾与政策解读n扩招起因:1999年,根据“拉动内需、刺激 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的政 策,高校开始大规模招生,高考的门槛一夜 之间大大变低。n扩招概况(普高):n1998年:招生108万人,在校生340万人;(一)高校扩招n1999年:招生160万人,比 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 高达48%,在校生408万人;n2000年:招生220万人,在校 生556万人;n2001年:招生268万人,录取 率首次突破50%,在校生719 万人;n2002年:招生303万人,(一)高校扩招在校生862万人;n2003年:招生382万人,在校生1108万人;n2004年:招生

4、447万人,在校生1333万人;n2005年:招生504万人,在校生1561万人;n2006年:招生546万人,在校生1738万人;n2007年:招生565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接近 ,但录取率已超过50%,在校生1884万人;n2008年:招生607万人,考生1050万人,录取率 达57%,在校生2021万人;高校扩招n2009年:招生639万人,在 校生2144万人;n2010年:招生661万人,其 中普通本科351万人,高职 高专310万人,在校生2231 万人;n2011年:招生681万人,在 校生2308万人;n2012年:招生685万人,报 考915万人,录取率达75%。(一)高

5、校扩招n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 育水平差距;n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n发展经济,拉动内需;n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扩招的有利影响n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学生质量下降,就业难 ,盲目地考研和考公务员,人生投资失败,房 奴。n对学校的影响基础设施扩建和师资力量短缺 ,民办学院和高额学费,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及 时转变。n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社 会上升途径的变迁。n高等教育发展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其负效果 可能比正效果更多!扩招的不利影响n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 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n二是通过体制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6、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n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 育信息化建设。n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提升科学研究水平。n增强社会服务能力n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n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n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 。n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 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7、四)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年校 庆上的讲话n2012年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整体 部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各项工作,并 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简称提 高高教质量的30条措施。(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的若干意见n第一部分:第1条和第2条,阐述总体要求;n第二部分:第3条至第11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政策措施;n第三部分:第12条至第18条,重点阐述增强科 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 承创新的政策措施;基本内容(六个部分30条政策措施)n第四部分:第19条

8、至第25条,深化体制机制改 革的政策措施;n第五部分:第26条至第28条,建设高素质教师 队伍的政策措施;n第六部分:第29条和第30条,重点阐述加强条 件和经费保障。基本内容(六个部分30条政策措施)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n一是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n二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n三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n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五是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n六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n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n稳定规模n优化结构n强化特色有特色 才有竞争力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n高考改革是重要突

9、破口n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n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n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教改项目 付诸实践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n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n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n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n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中青年教师培养 领军人物 团队建设重点强调的问题n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n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n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n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n在科学研究、社会

10、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 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第七,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n积极引进优质资源n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n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重点强调的问题(7个)提出的背景n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 际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 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因此,各国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n就我国来说,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 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

11、弱环节。n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 、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 会发展相互脱节。(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n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 源以及多功能特性,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 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n因此,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 、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 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从而 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提出的过程n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 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

12、财政部共同 实施了“985工程”。(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n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 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 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 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 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 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随后,教育部 、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 划”。(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n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 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20126号);n2012年5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颁发了关 于印发高等学

13、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的通知(教技2012 7号);n2012年5月5日,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创 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n2012年6月派宣讲团到广西来。(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总体思路n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 ,可简要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 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 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 一个根本: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 本出发点。 一项核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 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四类协同: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 协同创新模式。n要大力推

14、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 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 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 四类协同创新模式。n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 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 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 新的主力阵营。(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八个方面: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 高校的八方面机制体制改革。n“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 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 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 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六)高等学校

15、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n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深化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n通过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 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 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 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 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 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组织实施方面的四 个特点 一是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n“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

16、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中心可上可下 ,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 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 大需求的均可参加。(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二是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n各类高校都应按照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 积极推动机制体制改革,踊跃开展协同创新 ,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 校和地方政府先行先试,设立校级协同创新 计划和省级2011计划,组建协同创新体,积 累协同创新经验,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三是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n针对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不同要求、目标和 任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准入条件、评审认 定标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坚持“ 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委托第三方机 构组织专家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 估等工作,减少行政干预。(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四是坚持多元化的支持方式n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