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840200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0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象包括:(1)人物形象。(2)景物形象。 (3) 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构成: (1)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形象的意义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 ,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 “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围绕 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 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 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

2、答问题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答案】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 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 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 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 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 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 ,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 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 效果)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解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 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

3、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 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 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 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 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 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 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 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 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 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 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

4、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答案】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 思念家人的形象。(要点一)“抱膝 ”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 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 身子,(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 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 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要点三)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 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答案】 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 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 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 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

5、了人物娇媚的风 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 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 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 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 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 缚的轻视的一面。简析下面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 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 :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子。【答案】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

6、,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 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 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 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独坐敬亭山 李 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 形象。 【参考答案】 (1)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 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 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 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 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2)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 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 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

7、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 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 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 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 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 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 傲的诗人的形象。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 来被荐为工部侍郎。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 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

8、妆,出自城中传四 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压金线: 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 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品德 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 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 ,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 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 不平的思想感情。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综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人物形象?试作简要赏析。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抑郁不得志 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透 过幅幅画面,能隐隐看到诗人那

9、 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 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 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 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诗 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谁家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年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分析本诗中的采桑女形象。 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 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 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 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 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 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 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 。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

10、位勤劳善 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 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 ”的社会现实。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 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 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 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 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解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 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 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 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 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

11、衣。下片表达敌人尚 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 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 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身份)诗 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 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性格具 体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 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 门的感慨。(意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答案】: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身份)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 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格外

12、清高孤傲,甚至有 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 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 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 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 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 面貌(形象意义)。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 晴。【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 谪黄州兵后的第三年。(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答案】 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 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地吟啸徐行的形象。(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 意”,请联系全词,谈炎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答案】 该词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 ,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 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 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 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 理。(若从语言风格分析“简朴” 也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