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839589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建模基本知识汇总(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系统建模l 第一节 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l 第二节 结构建模l 第三节 系统模拟模型第一节 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一、模型的概念1、实际系统l实际系统是所关注的现实世界的某个部分,具有独立 行为规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对象的有机组合 。l可能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现存的或未来所计划的。l一个系统一般包括三个要素:实体、属性和活动。l系统研究要划分系统边界,主要取决于系统研究的目 的。2、模型与建模l模型是采用某种特定的形式对实体的特征要素、相关 信息和变化规律的表征和抽象。l系统模型是现实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用以简化 地描述现实系统的本质属性。l模型只用于反映实体的主要本质,而不是全部。

2、通过 对模型的研究,方便掌握实体本质。l对同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不同的 系统模型。l模型的特征:(1)模型是实际系统的合理抽象和有效 模仿;(2)由反映系统本质的主要因素构成;(3) 表明有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定量关系。l系统模型反映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建模时,要兼顾 现实性和易处理性。l建模是将实际系统进行抽象的过程,主要研究实际系 统与模型之间的关系。l建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建立模型结构,第 二,提供数据。现实系统现实系统的描述、分 析和抽象模型分析抽象解 释现实系统与模型l系统建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和系统运行机 理的重要方法。l建立模型是系统分析的一个重

3、要环节,一个合适的系 统模型不仅是对系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也是实 现系统优化的重要途径。3、系统建模的意义l建立模型的目的是根据系统目标,描述系统的主要 构成要素、分析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系 统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以及明确实现系统目 标的约束条件等。l人们使用系统模型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l(1)系统开发的需要。l(2)经济上的考虑。l(3)安全性、稳定性上的考虑。l(4)时间上的考虑。l(5)系统模型容易操作,分析结果易于理解。 4、系统模型的分类l按形态可将模型分为实体模型(又称形象模型 )和抽象模型。l抽象模型可以分为数学模型、图形模型、计算 机程序和概念模型。l形

4、象模型可分为模拟模型和实物模型。l模拟模型:用物理属性来描述系统。目的是用一 个容易实现控制或求解的系统替代或近似描述一 个不容易实现控制或求解的系统。l实物模型:原系统的放大或缩小。分为实体模型 和比例模型。l抽象模型是指用数字、字符或运算符号等非物质形态来 描述系统的模型,没有具体的物理结构。l特点:只是在本质上与系统相似,但从模型上看不出系 统原型的形象。l数学模型是指用字母、数字和各种数学符号来描述系统 的模型。l图形模型指用少量文字、不同形式的直线和曲线所构成 的图和表来描述系统结构和系统机理的模型。l计算机程序是一类用来描述系统和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 行研究的特殊模型。l概念模型是通

5、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的。二、系统建模方法1、建立模型的原则l(1)模型要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实际系统本质特征l(2)模型要符合一定的假设条件l(3)模型的规模、难度要适当l(4)模型要保证足够的精度,要有指导意义l(5)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模型和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模 型。2、建立模型的步骤l(1)提出建立模型的目的,“为什么要建模?”l(2)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解决哪些问题?”l(3)构思所要建立的模型,“建一些什么样的模型?”l(4)收集有关资料,“模型需要哪些资料?”l(5)设置变量和参数,“有哪些变量和参数?”l(6)模型具体化,“模型的形式是什么?”l(7)检验模型的可信性,“模

6、型正确吗?”l(8)将模型标准化,“通用性如何?”l(9)编制计算机程序,运行模型。3、常用的建模方法l(1)推理法l(2)实验法l(3)统计分析法l(4)混合法第二节 结构模型一、基本概念1、结构模型的特性l结构模型就是描述系统各实体之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实体集合的系统模型。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集合体的系统模型。l用S=S1,S2,Sn表示实体集合,Si表示实体集合中的元素 (实体),R=(x,y)W(x,y)表示在某种关系下实体间 的关系值的集合,那么集合S和定义在S上的元素关系集合R就表 示系统在关系W下的结构模型,记为S,R 。结构

7、模型可以用 有向连接图和矩阵来描述。l结构模型的特性:l(1)结构模型是一种图形模型(几何模型),用有向连接图表 示。l(2)结构模型是一种定性为主的模型。l(3)结构模型可以用矩阵形式描述,从而使得定量与定性相结 合。l(4)结构模型比较适宜于描述以社会科学为对象的系统结构的 描述。2、邻接矩阵及其特性l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是表示顶点之间相 邻关系的矩阵。图的基本矩阵表示,描述图中各节点 两两间的关系。 l邻接矩阵的特性:l(1)汇点:矩阵A中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l(2)源点:矩阵A中元素全为零的列所对应的节点。l(3)对应每节点的行中,元素值为1的数量,就

8、是离 开该节点的有向边数;列中1的数量,就是进入该节点 的有向边数。2、邻接矩阵及其特性l邻接矩阵的特性:l(4)有向图D和邻接矩阵A一一对应。邻接矩阵和有向图是同一 系统结构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矩阵与图一一对应,有向图形确 定,邻接矩阵也就唯一确定。反之,邻接矩阵确定,有向图形也 就唯一确定。l(5)邻接矩阵的矩阵元素只能是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布尔 矩阵的运算主要有逻辑和运算以及逻辑乘运算,即:l0 + 0=0 0 + 1=1 1 + 1=1l10=0 01=0 11=1l(6)计算AK,如果AK矩阵元素中出现 aij=1,则表明从系统要 素Si出发,经过k条边可达到系统要素Sj。这时我

9、们说系统要素Si 与Sj之间存在长度为k的通道。 3、可达矩阵及其计算l有向图D中,如果从Si到Sj有任何一条通路存在,则称 Si可达Sj。用矩阵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 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l可达矩阵M的定义:设系统实体集合为S=S1,S2, ,Sn,则nn矩阵M的元素mij为:二、结构建模l结构建模的基本步骤:l(1)选择构成系统的要素(实体)l(2)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l(3)层次级别的划分l(4)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l(5)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1、选择组成系统的实体2、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l实体Si与Sj之间主要存在四种关系:l(1)SiSj,即Si与Sj

10、互有关系l(2)SiSj,即Si与Sj和Sj和Si均无关系l(3)SiSj,即Si与Sj有关,Sj和Si无关l(4)SiSj,即Si与Sj无关,Sj和Si有关3、层次级别的划分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l可达集:要素Si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 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 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l前因集:将到达要素Si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 因集,用A(Si )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 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l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

11、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 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l若R(Si)=R(Si)A(Si ), 则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如上例中,根据可达矩阵,我们可以把可达集合 与先行集合及其交集列在表上。iR(Si)A(Si)R(Si)A(Si) 11,2,3,4,5,6,711 22,6,71,2,3,42 32,3,6,71,33 42,4,6,71,44 55,6,71,55 66,71,2,3,4,5,66 771,2,3,4,5,6,77l 层级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系统中各要 素之间的层级关系,最顶层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往 下各层分别表示是上一层的原因。l 层级

12、分解的方法是:根据R(Si)A(Si)= R( Si)条件来进行层级的抽取。如上表中对于i=7 满足条 件,这表示S7为该系统的最顶层,也就是系统的最终 目标。然后,把上表中有关7的要素都抽取掉,得到 表:iR(Si)A(Si)R(Si)A(Si)11,2,3,4,5,61122,61,2,3,4232,3,61,3342,4,61,4455,61,55661,2,3,4,5,66抽出7后的结果:从上表中又可以发现i=6满足条件,即可以抽出6 ,这表示S6为第二层。抽出6的结果:iR(Si)A(Si)R(Si)A(Si) 11,2,3,4,511221,2,3,4232,31,3342,41,

13、44551,55从上表中发现i=5, i=2都满足条件,S2、S5为第 三层,并是S6的原因。抽出2、5后的结果:iR(Si)A(Si)R(Si)A(Si)11,3,411331,33441,44从上表中发现i=3,i=4都满足条件,S3、S4为第 四层并是S2、S5的原因。抽出3、4后的结果:iR(Si)A(Si)R(Si)A(Si) 1111结果表明,要素S1为系统的最底层,是引起系 统运动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系统模拟模型一、系统模拟的基本概念1、模拟的发展过程:l(1)直观模仿阶段l(2)模拟实验阶段l(3)功能模拟阶段2、模拟模型的含义及特点l模拟:就是利用一组可控制的条件来代替实体

14、或原 型,通过模仿性实验来了解实际系统的本质及其变 化规律。l模拟模型:是对一个实际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动 态模仿,从中取得所需信息的过程。l计算机模拟模型:指利用计算机大量、高速处理信 息的能力,在计算机内设置一定环境,以程序来实 现客观系统中的某些规律或规则并高速运行,以便 观察与预测客观系统状况的一种强有力的概念模式 。l系统模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 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 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 关系的模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 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 l系统模拟的特点:l(1)系统模拟是一种“实验”手段。l(

15、2)系统模拟是一种计算机上的软件实验,需要 较好的模拟软件来支持系统的建模仿真过程。l(3)系统模拟的输出结果由软件自动给出。l(4)系统模拟要进行多次试验的统计推断。l(5)它是一种对系统问题求数值解的计算技术。l系统仿真的作用:l(1)仿真的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而且还是系统 地收集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随 机问题,应用仿真技术是提供所需信息的唯一令人 满意的方法。l(2)对一些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对象 系统,可通过仿真模型来顺利地解决预测、分析和 评价等系统问题。l(3)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阶成 若干子系统以便于分析。l(4)通过系统仿真,能启发新的思想或产生新的 策略,还能暴露出原系统中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以 便及时解决。 3、模拟模型的类型l仿真可以按不同原则分类:l按所用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物理 数学模型)分为物理仿真、计算机仿真(数学仿 真)、半实物仿真;l按所用计算机的类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 、混合计算机)分为模拟仿真、数字仿真和混合仿 真;l按仿真对象中的信号流(连续的、离散的)分为 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系统仿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