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49834539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刊文评双11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人民日报刊文评双 11 支付规则: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 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 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 金融科技要带有温度(新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满足金融消 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这是金融科技应 有的态度和温度,也是对社会各方的约 束与要求“双 11”在即,各种金融产品崭露 头角:信用卡消费可以轻松申请分期付 款,各种预售预付活动提前锁定商品, “花呗”“白条”更是方便了不少用户。然 而,花样繁多的红包, “不懂奥数就看不 懂”的优惠规则,也引起不少用户的吐 槽。-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

2、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近年来,支付科技发展迅猛,特 别是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快速发展,人体 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也开始被用 于金融创新。比如,俗称“刷脸”的人脸 识别技术,易用性、普适性较强,目前 已在身份核查、刷脸取款、刷脸支付等 金融场景中得到应用。未来,包括指纹、 人脸、声纹、静脉、虹膜等多种识别方 式,将越来越多进入金融领域。但是,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争议。比如,前段时间少 数支付机构片面宣传“无现金社会”,利 用高额补贴推广单一支付方式,个别店 家甚至拒收人民币现金,妨碍了公众的 自由选择;一些互联网企业打造所谓 “闭环”和“生态圈”,人为地造成了数据

3、的封闭与割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数 据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这个过程 中,用户信息、行为特征、习惯偏好被 过度挖掘,个人隐私未得到妥善保护。-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给人们带来了更深 层次的思考。实际上,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 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本质仍然是金融, 服务对象还是客户。发展金融科技的根 本目的,是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满足 金融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这是金融 科技应有的态度和温度,也是对社会各 方的约束与要求。对从业机构而言,要增强服务意 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比如在 发展非现金支付的过程中,要为中老年 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新知识

4、、新技能的培 训和指导,尽可能帮助他们融入数字社 会中来,享受到科技红利;充分尊重公 众日常习惯,由公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 的支付结算方式;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 意识,真正有所敬畏。面对不断出现的 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要从制度、技术、 流程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切实维护好数-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最重要的是,对新 技术保持一份冷静,新产品研发应在便 捷性和安全性上找到平衡点,如此才能 行稳致远。而对监管机构而言,要进一步加 强监管和引导。如在支付结算领域,进 一步完善支付基础设施,规范非银行支 付机构发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更好 发挥现代支付结算体

5、系对经济金融运行 的基础作用。对各类金融创新,要坚持 “同一业务,同一监管”原则,实施功能 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维护好公平的市场 竞争秩序。针对“数据壁垒”等问题,应 在数据收集、使用方面出台专门法律或 行政法规,打破信息孤岛,让散落在政 府部门的公共信息以及各类企业平台积 累的信息互联共享,在保证安全的前提 下实现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坚持正确的态度,保持足够的温度,金-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融科技将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服务,指引 我们通往更高水平的社会生活。(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 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 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 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