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834396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选题2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础习选题(基础习选题(2 2)一、选择题 1、(2018临汾质检,26)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 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 机构,极

2、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 C 项错 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 D 项错 误。 2、(2018滨州调研)北宋建立之后, “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北宋建立之后, 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 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

3、,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 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可以得出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 A 项 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削弱地方的财政权,这只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 B 项 错误;材料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故 C 项错误;材料 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加强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3、(2018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辛亥革命后,以“民主” 、 “民权” 、 “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 500 余家。1913 年 7 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 万份,平均每 10 人就有一份。 “读报

4、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解析:选 B 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此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反 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 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 B 项符合题意,故正确;材料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2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 较,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

5、论,故 D 项错误。 4、(2018大连测试)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 )A对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不满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解析:选 A 材料体现了参加革命是人民群众自愿的行为,可知人们对当时的临时政府持 反对态度,故 A 项正确;十月革命对抗的不是西方列强,故 B 项错误;反对沙皇统治是二 月革命的任务,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的爆

6、发,不是对一战的不满,故 D 项 错误。 5、(2018合肥模拟)“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 , “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材料表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C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种茶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中国茶叶种植技术的突破,故 A 项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列强势力深入到内地,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茶叶出口带来高额 利润,刺激了中国农民积极种茶,体现的是中国农业经济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而变 化,故

7、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故 D 项错误。 6、(2017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32)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答案 C解析 剧场是公共辩论场所而不是政治机构,故 A 项错误;剧场是公共辩论场所,与宗教 活动无关,故 B 项错误;据材料“还享有观剧津贴”可知,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故 C 项正确;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

8、民主制度的黄金时期,D 项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7、(2018苏州调研)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具有渐进和阶段性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3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解析:选 A 材料中“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表明阶段性, “放权让利” “跃进到产权变革” “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反映了渐进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非公

9、有制经济,与材料中“国有企业改革”不符,故 B 项错误;1992 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不符,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国有企业改革”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 D 项错误。 8、(2018南通模拟)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欧洲联盟解析:选 B 根据题干中的统计图,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集中爆发于 20002002 年,所以中国在 20002002 年间应该发生了与该组织相关的重

10、大事件。中国 于 1980 年恢复世界银行席位,此后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并未在 2001 年前后发生重大事件, 因此该项不符合。故 A 项错误。中国于 2001 年 12 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引发了学术 界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利弊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因此该项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虽成立于 2001 年 6 月,但是其只是此前“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 顺利过渡,并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因此该项不符合。故 C 项错误。20002002 年间 中国并未发生与欧盟相关的重大事件,故 D 项错误。 9、(2018玉林模拟)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

11、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 ,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解析:选 C 材料讲的不是对独立人格的培养而是强调公民的国家意识,故 A 项错误;将 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不是三位共同之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三位哲人在当时看到 希腊盛行的诡辩学派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流弊,他们提出教育理论及主张,想方设法补救, 体现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故 C 项正确;材料考查三人共同

12、主张,而不是作用,故 D 项错误。 10(2018龙岩模拟)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4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解析:选 C 兰亭序是行书作品,体现不出楷书成为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故 B 项错误;从新疆出土中原的书法抄本,可知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1、(2018安庆模拟)(25 分)

13、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 1911 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 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 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材料二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

14、” ,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 ,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材料三 1937 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 年迁回北京复校,有 5 个学院 26 个系。材料四 1978 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

15、学特点。(12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5 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78 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8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判断“初创和初期发展”的时间1911年至 1928 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需提取材料二有效信息“中西兼容,文理渗透”以及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等。第(2)问,清华大学在抗日5战争期间进行过三次迁徙:长沙昆明北京,几次校址搬迁均与抗战有关,依据迁徙时间即可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四的信息并结合 1978 年后的相关教

16、育背景回答即可。答案:(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 “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20 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潮流的发展;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6 分)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6 分)(2)南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长沙先后被日寇占领,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3 分)迁回:全国抗战胜利,北平回归。(2 分)(3)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8 分)(本文来自微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