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81981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理论依据寻求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考虑。从宏观上讲,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从微观上看,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一定的优势,绝对的或相对性的优势。确定了上述的理论视角,下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理论分析。1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邓宁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并把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周期按着经济发展阶段分成 4 个阶段。中国学者刘红忠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和投资发展周期,指出中国目前仍处在周期的第二阶段,即在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开始对外直接投

2、资,但前者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后者。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规模化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2适用技术理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上都处于弱势,但中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拥有多层次技术结构优势,如小规模技术和差别化技术优势,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显著不同的,只能作为比较优势。这种小规模技术包括复制技术,即对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完全照搬,缺乏创新技术,被威尔斯称作“降级技术” ;创新技术,即中国企业根据中国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自身特有的学习能力,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把引进的技术作了地方化处理,形成拉奥所说的“当地化

3、技术” 。创新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比引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小规模适用技术特征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适宜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可以将这种技术作为较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此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庞大的市场为企业积累了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产品的经验。经过 20 年的改革开放,一些企业已经开发出来可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与名牌产品不同的差别化消费品生产技术,能够满足发达国家差别化的消费品位和购买力,从而形成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3、产业转移理论与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或部门在国内已

4、经处于比较劣势,变成“边际产业” 。但这些“边际产业”相对于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比较优势。这些产业、企业在国内过于拥挤,需要在国际空间进行释放。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这些“边际产业”主要向与本国技术差距最小的地区依次进行移植转移。随着技术积累能量的扩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而且对外投资的产业也逐步升级,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布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4、销售网络理论由于中国产品廉价实用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消费偏好,因此,中国企业一般先通过出口贸易占领东道国市场,并借助产品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销售网络。随着出口市场的竞争加剧,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绕过贸易壁垒,在东道国就地生产来取代自己原来出口的产品。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有明显的出口贸易区位布局指向倾向。可以断定,中国开始步入规模化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中国企业已经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小规模技术优势、边际产业优势主要带动中国企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差别化技术可以促进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战略意义1、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2、规避贸易摩擦,实现市场扩张3、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缓解国内资源不足4、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5、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6、规避国内地方保护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