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798854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7.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第一节、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 世界世界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 类 世 界 (一)如何理解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人们有目的考察探索客观 对象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总之,除了纯粹的 生理本能活动和意识活动以外,人的一切活动 都属于实践活动。(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哲学及其思想渊源:实践哲学的思想渊源 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 praxis/practice)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即说:“人 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 (1)、科学之知、实

2、践之知与创制之 知 (2)、实践智慧:在复杂的社会交往 活动中把握中道的实践能力与德性品质。 a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伯 里克利与泰勒斯为例) b实践智慧与实践的机敏性: (君子善谋,小人善揣)c实践智慧与创制经验( good的双重涵义) 2、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经权之 辩中的实践哲学3、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实践智慧的 批判: 康德给实践的定义是“一切通过自由而可能的东西。” 实 践因而只在纯粹道德的自由中才是可能的。其他受必然律 所支配的行为(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在他看来都 只是技术性的活动。 以善意的谎言为例说明康德的实践理性与实践智慧的区别 4、黑格尔的实践精神与劳动理论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

3、是以经验的 方式来考察道德实践问题,那 么黑格尔对此仅作了思辨的、 理论的探讨。虽然他也区分了 理论精神与实践精神,但他是 在理智与意志的基础上区分二 者。实践精神作为主观精神的 一部分,仅在理智的冲动上具 有实践的倾向,而对于人的感 性活动而言,它却是尚未展开 的自由概念的意志。 、5、马克思实践观的双重维度:生产实践 与交往实践的相互交融 (1)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古典哲学 的批判 :马克思与恩格斯(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时代境遇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德性的公 众生活。所以哲人更为关注实践的交往维度而非生 产维度。而马克思对于生产实践的阐发也同大工业 的时代人们追求科学理性和技

4、术创造的背景内在相 关。在他那个时代,生产与交往的形式已经远不同 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社会化大工业的生产 方式极大的激励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发展,而使人 们的道德、政治生活在很大层面上为生产活动所制 约。所以他更为关注为亚氏所轻视的生产实践也是 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双重维度: (1)生产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人自身的 生产 (2)交往实践: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与社会性 交往(三)实践诸要素的构成关系 实践 主体实践 客体实践 工具客观现实(四)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 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 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

5、变化着的需要。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 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五)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 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 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 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vv生产实践生产实践vv处理人与人社处理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实践会关系的实践vv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也,也 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劳动实践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劳动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

6、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 () )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分化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分化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分化。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使猿 的躯体变成了人的躯体,劳动把动物合群 性的本能变成了人的社会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 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 来,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 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 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 交流;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也通过实践 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观 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则是有机的自然 界。( ()

7、 )实践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不仅造成了人,而且造成了人的主观世 界。不仅使人的大脑发展起来,而且造成了人的 认识世界,造成了人的认识的源泉。人的意识的 产生都得益于人类实践。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发生、发展 及其一般规律的哲学理论。它不仅是 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也是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一、 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称之 为知行关系。知

8、行论 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唯艰;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 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 一) 王夫之: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行先知后 ) 孙中山:行之非艰,知之唯艰; 先知觉后知;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孙中山指出 :“世界人类的进化,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由蒙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 ;第二,由文明再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 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 行之时期。”行知行所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应为“以行 而求知,因知以进行。”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生、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

9、取决于实践活动;人不可能脱离实践而从 外界直接获得认识、知识。 (即行先于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荀子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徐悲鸿画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给人类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课 题需要解决;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类提供新 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认识成果的运用也 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实践还锻炼和提高了人 类的认识能力。 案例:中西方天文学的不同发展路向,

10、四大发明;a.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结绳记事b.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 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 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 发展。(自然界从来不飞跃)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西红柿,狼桃的故事西红柿,狼桃的故事虾子与维生素(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 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 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 节,都依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11、义认 识论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 实践认识决定指导阻碍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 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 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海王星太阳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 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 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预言的位置 上发现了海王星。太阳系 讨论:网络时代是知难而行易还是知易而行难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 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 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 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 了“知”,经过文字

12、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 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1.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孔子:有生而知之者; 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 知之者;孟子主张有“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的“良知” 、“良能”。反身而诚;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苏格拉底:认识你 自己柏拉图认为“知识 就是回忆”。 回忆说的两个案例: (1)

13、数学理念的回忆; (2)普通事物的联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蜡块论与天赋观念论: 亚里斯多德VS柏拉图; 感觉论与理性论; 伊壁鸠鲁VS德谟克利 特; 感觉、知觉(内在感觉,综合感觉)、感触 (道德的内在感觉)和判断(发表意见)构成 了伊壁鸠鲁认识过程的三个环节。感觉包含外部感觉(五官感觉)和内在感觉 (知觉和感触)马克思:五官感觉实践感觉精神感 觉; 洛克VS笛卡尔、莱布尼茨; (白板论与天赋观念论、大理 石的条纹) 1)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经验来自于感觉和反省:对物体的感觉和对观 念的反省 2)知识的等级: 感觉的知识 直觉的知识 论证的知识 3)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

14、质;第三种性质 第一性的质:本质:广延、体积、动静、数目 、结构 第二性的质:属性:色、声、味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是把认识视为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的直观被动的过程,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其根本缺陷: 不懂得辩证法; 脱离实践。 法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拉美特利:把感官比作提琴的一根弦或钢琴的 一个键,需要外力的振动才能发出声响。 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形象的比作放幻灯;从各种 感官接受的许多事物形象映现在脑髓的“幕” 上,于是在“脑幕”上出现各种变化,从而人 产生知识。 霍尔巴赫:大脑是感觉的中心,好像蜘蛛编出 无数的网通向整个身体各个器官,哪个部位有 感

15、觉触动必然会通向大脑形成知觉和观念(影 像)。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 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 体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 的辩证过程。3、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和人发展的历史,不理解社会实 践对认识的重要性。 没有把辨证法运用于认识论(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辩证的 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论) 主体反映客体是一个自觉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辩 证法 )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的( 实践观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是认识和实践 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展开。(一)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凭借感官直 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 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 红!甜!(1 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