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795719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199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1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贺俊民广西中医学院骨研所 南宁 530001在临床工作中,有些人罹患的疾病 ,应用药物等方法予以治疗,其疗效微 微,而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则 对这部份病人,疗效颇佳,这是何道理 ?究其原因,乃是这种类型的疾病,不 是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所导致的, 而是由于椎骨的解剖位移(中医则认为 是错位、错缝)造成的功能性失调所致 ,如颈椎性心律失常、颈椎性血压异常 (高血压、低血压)、颈椎性视力障碍 等等均属于这一范畴。 为何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解决 这些病人的痛苦呢?乃是应用此种方 法,能纠正椎骨的解剖位移(错位或 错缝),其原来正常的生理功能又恢 复了,从而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2、,所以 疗效颇佳,又不应用任何药物,避免 了药物的副作用与耐药性。我们自1976年开展对脊柱相关疾病 诊治及其研究,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 效、简单易行的整复手法。一、脊柱相关疾病的定义脊柱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椎骨发生 解剖位移(错位或错缝)后,其相应 的部位(或脏器)出现一系列的临床 症候群,即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则称 之。二、脊柱的应用解剖:(略)。三、病因病理(一)外因:1.损伤:(1)急性:(直接 、间接)扭、闪、撞击、滑跌等等。(2)慢性(积累 性损伤):与职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2.邻近组织的炎症波及 。3.风寒湿邪的侵入: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可致太阳经经 输不利,营卫失和,从而出现僵

3、、直、活动 不灵等。寒为阴邪,侵入人体,必伤阳气,致气脉 不通,不通则痛,表现为颈项或腰腿疼痛或 向下串痛。寒胜收引,血凝气滞,筋失所养 ,则可导致肌肉 痉挛。湿气重着,其性粘腻,素问至真要 大论中说:“诸疼项强,皆属湿” 、“湿淫所胜项似拔、腰似折, 脾不可以回(坐)。”总之,汗出当风,卧地受凉,久居 湿地,冒雨涉水,则风、寒、湿邪侵 入,经脉固寒而致收引,肌肉筋膜舒 缩失常,气血郁滞致溢出脉道,局部 瘀肿,致痛物质堆积,加之肌肉保护 性痉挛,故出现疼、酸、胀、僵、活 动不灵等症状。(二)内因1.年龄:人随着年岁不断增大,人体的组织 随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退行 性改变,简称退

4、变。人的组织退变,在临床上主 要表现在椎间盘变性及骨质增生等方面;椎间盘 变性在人类25岁就开始了,椎间盘中发生退变最 先的是纤维环,其次是髓核、软骨板,人的椎间 盘发生退变是均衡发生的,如果某个椎间盘受到 损伤,就是轻微损伤,则该椎间盘的表现较为突 出,即此椎间盘的椎间隙变窄,但仍维持前稍宽 于后,清晰度亦较好,相对应缘的骨质密稍增高 伴稍增宽改变;骨质增生主要发生在有解剖位移 的椎骨,它是一个代偿的机制,由于椎骨发生解 剖位移,原来的横向平衡中的内平衡就会发生失 调,椎间关节的关节囊松弛,则此椎间小关节的稳定性差,椎间小关节的磨损加重,导致局部 出血并血肿形成,再有钙沉积,经机化后而形 成

5、。为了维持新的平衡,骨质增生形成后,得 不到及时合理的纠正,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但不一定致病,主要在于它生长的位置,如 不长在椎间孔或椎体的后缘或椎弓的前缘,则 此骨质增生不会刺激到相应的神经根或脊髓, 就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由于退变的存 在而致椎间隙变窄,椎间软组织松弛,在一定 诱因条件下,易发生解剖位移(错位),从而 对相应的神经、血管、脊髓和交感神经(或神 经节)造成刺激(压迫、牵拉或无菌性炎症等 )而致出现临床症状(疾病的发生)。2.体质:体质是人类健康的物质基础,与疾 病的关系密切,中医的体质学说告之,肥胖体质 (痰湿)易患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患等, 因为肥胖,则血中胆

6、固醇增多,造成脂肪、糖、 能量代谢及血液流变等方面发生异常,从而相应 疾病出现,如又不及时而合理的治疗,疾病会进 一步发展、恶化!对于疾病来讲,有“病”与“ 未病”两种状态,在此二者之间还有第三种存在 ,即病理性体质,具有某种病理性体质的人,虽 暂时未发病,但已经潜在了疾病的发生物质基础 ,发病的危险性大于没有病理性体质的人,故病 理性体质是事物由量变转为质变的一个中间关键 环节,如自己加以重视,医生又能早期诊断出来 ,给予相应的及时合理治疗,就能防止相应疾病 的发生及发展,否则,将会造成疾病的发生。 3.内分泌失调: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 ,使脊柱的退行性变进展加快,椎骨 易于失稳,导致解剖位移

7、而诱发脊柱 相关疾病。4.先天畸形:隐裂、椎骨融合(椎体 、椎板等)、颈肋、颅底凹陷症等, 由于稳固性差,增加了上、下部的椎 间小关节的负担,易于发生劳损,再 加上其代偿功能较差,对一些小的外 力或诱因即可诱发,且症状往往比一 般人严重。(三)病理1.解剖位移:是指正常的解剖位置 发生了改变(移动或位置变化)。由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椎 间关节受挤压,相应的关节囊其及周 围韧带松弛,椎间孔纵径缩短,若再 遭受外力作用而致伤或椎间组织劳损 ,则易导致解剖位移(错位、错缝) ,使神经、血管等受刺激而出现相应 的临床症状。2.椎骨失稳:由于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 节(后关节)承受压力增大,关节囊及

8、椎周 的韧带松弛,椎骨的稳定性差,如遇上无防 备的外力或不协调的动作,导致关节错位或 错缝,即关节不完全的脱位,关节面的正常 关系发生改变,不仅相应的部位出现临床症 状,还可直接对相应的神经、血管或通过神 经反射间接影响,肢体或内脏器官出现相应 的临床症状;椎骨失稳多不是单个的,是多 节段、多方位的联合动作,可以沿横轴、纵 轴、矢状轴旋转或平移,这种解剖位移发生 后,会使椎管内容积减少,使神经根管、椎 动脉受刺激,小关节排列紊乱,产生对肌肉 、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异常张力增加,引 起一系列的功能发生失调。 3.椎周软组织的改变黄韧带:受损伤后,特别得不到及时合理 的治疗,又由于长期受牵拉(低头

9、工作,高枕睡 眠)或椎骨失稳后又加之活动度过大、久, 常使韧带负担过重,从而发生肥厚,如再向椎管 内折叠,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 状。前、后纵韧带受损伤,可发生出血、血肿 、水肿形成,在机化的过程中,钙沉着下来,进 一步形成钙化,甚至于骨化,就可产生临床症状 。项韧带在颈部增宽增厚,当颈椎失稳后, 同样造成局部出血,血肿、水肿形成,或因损伤 后在修复的过程中有钙沉着而形成钙化或骨化, 此种钙化多见于C46棘突后侧项韧带中。 椎旁相关肌肉的改变:椎周的肌肉因急 性或慢性损伤,可导致肌肉附着在骨的附 着处的肌腱发生撕裂,造成局部出血、血 肿形成或血管渗诱性增高而出现痛、胀等 临床症状。

10、椎间盘的内压改变:当椎间盘受损伤后 ,椎间盘内压力也发生改变,压力从破裂 处逸出,从而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髓核 从破裂处逸出,则椎间隙变窄,相应的椎 间关节失稳,磨损增大,并刺激相应的神 经根或脊髓而出现临床症状。4.神经改变:神经根可受突出的髓核 、变狭窄的椎间孔或前述的骨质增生 的刺激而出现临床症状,如仅刺激后 根,可出现麻木或酸胀不适,如仅刺 激前根,主出现运动障碍,在临床上 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远端疼痛、麻 木等;若在前后根汇合处受刺激,则 有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在椎间孔处 尚可累及到神经根袖,使此局部的结 缔组织增生,造成牵拉或粘连,从而 加重临床症状。5.体液的改变血液流变学:红细

11、胞压积、血浆浓度、全血 粘度、纤维蛋白元等均比正常增高,实质是全身 或局部的血液流速变性合并紊乱,血液呈异常的 浓、稠、粘、凝状态,因而血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 血流缓慢。亦为局部血循环障碍。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由于椎动脉受刺激( 压迫或牵拉)或扭曲、痉挛等,造成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或晕厥。血管紧张素改变:由于上述因素,致缺氧 、缺血,肾所产生的肾素转化为血管紧张素, 经肺循环时,转换成血管紧张素,此对血管 产生刺激而使之痉挛,导致外周血压升高。 6.炎性介质:组织细胞受损伤(害)后或有炎症 时,可释放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致痛起重 要的作用,此种物质

12、称炎性介质。K+和H+:组织受损或有炎症时,该损伤的组 织细胞释放出K+、H+,K+浓度达到1015mmol/L 时,即有致痛作用。局部循环障碍;常用H+浓度 来测量,当PH值下降(PH5.3以下)而致痛;K+ 、H+也是肿瘤、类风湿、椎间盘纤维破裂等的主 要致痛素。组织胺:肥大细胞,嗜硷性细胞,血小板等 受到机械、放射、化学损伤,可释放出组织胺( 浓度达10-5g/ml时,可致痛),其浓度增高而致 痛,浓度低则有痒感(10-710-5g/ml时)。5羟色氨(5HT):该存在于血小板、肥大细胞、 肠道嗜银细胞内,当受到炎症刺激时,血管通透性增高 ,血小板破裂而释放出5HT,其致痛浓度为10-7

13、g/ml, 是外因致痛物质,在中枢则起抑制作用。激肽素:炎症刺激后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浆 凝活因子,从而激活激肽系统,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 而使组织水肿加重,并引起疼痛(急性痛风、慢性风湿 、炎风湿关节液内,均有激肽活性增高,可破坏软骨而 引起之),是活化的激肽致活酶作用于球蛋白后而 形成致痛作用。P物质(substancep,sp):是一种肽类的活性物质, 属神经肽,为痛觉递质,特别是痛觉初级传入纤维的末 梢内含量较高,作用于痛感觉神经元,特别是对脊髓的 第一级痛感觉神经元。四、临床表现(一)疼痛与麻木 疼痛(pain)是正常机 体的一种感觉和防御信号,更是损伤和疾 病的主观反映,是临床

14、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疼痛是由于组织损害(伤)而造成的不 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的体验,当机体受到某 种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部的组织细胞会 破裂并释放出胞内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 物质激活伤害感受器,而感受器的传入神 经纤维则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迅速 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而产生痛觉,即疼痛 出现; 故辞海定义为“因疾病或创伤而感 觉苦楚。”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 定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 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 损伤”。疼痛可分为快痛(传递快捷, 定位准确、性质清晰,其感觉如同针 刺一样,来快而迅速,故而又称为刺 痛。)、慢痛(形成缓慢,持续时间 长,定位不很准,其感觉有烧灼

15、感, 所以称灼痛。)、复合感觉痛(伴有 其他感觉,如酸、胀、绞等,其感觉 难以言表,定位很差,伴情绪反应) 。 损伤可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损伤一般 疼痛较重,但疼痛的性质,不尽相同,皮 肤合并损伤时,伴有烧灼样痛或伴有痒感 ,定位明确,皮下组织浅筋膜损伤与皮肤 痛为同样的性质;脂肪组织及深筋膜损伤 ,可产生钝痛,出现捻发感或团块样,涉 及到肌肉则出现肌肉痛;肌肉受损伤,常 为深在的弥散性钝痛,且因伴有保护性肌 痉挛而出现痛性肌痉块;肌腱疼痛为钝性 ,可出现远端的牵涉痛;滑囊损伤合并炎 症时,可出现局部疼痛或牵涉痛,若涉及 其上的肌腱,则有肌腱的钝痛; 关节囊疼痛的性质是弥散性,定位不良, 常

16、涉及到其周围的肌腱等组织,肌腱损伤 而出现疼痛;神经根受压迫时,出现异样 感、麻木、功能障碍,当有炎性反应和浸 润时,则有电击样感或疼痛或放射性痛; 有时会伴有植物神经反应,如出汗、恶心 、血压下降等;神经根炎性浸润疼痛时, 直腿抬高试验多抬不高(40以内);神 经根受压迫时,可引起远端传导阻滞,感 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若有炎性浸润时,可 引起放射性疼痛或灼痛,部分外周神经损 伤时,可伴有血管运动及出汗的变化。 慢性损伤,不仅出现疼痛,且常有渗出、 粘连、瘢痕、钙化等病理变化,在触扪时 ,常可扪到病理性反应物:脂肪层的病理 反应物多为椭圆形、团块样,且活动度大 ;深筋膜层病理反应物多为条索状、线状 、杆柱状,其活动度相对较小;肌腱及腱 鞘病理反应物多为团块状、条索状,同时 伴有所涉及的肌肉出现反应性痉挛性团块 ;滑液囊的病理性反应物多为团块状;肌 肉组织的病理性反应物较多样化,部分肌 束痉挛,出现痛性索条,当大量肌肉被涉 及时,出现疼痛性团块,且常涉及到远端 起止点及附属之组织; 关节囊周围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