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792096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历史回顾1.1 引言热成像历史基础: 是人类把手放在火烬余温下感受 其位置。热成像知识基础: 黑体辐射的理论基础;热敏感材料的化学性质;结晶学;微光成像技术;成像阵列等方面的知识。红外成像的过程有两个阶段:1).景物的热辐射必须集中到一个能 引起物理效应的传感器上光导体辐射计装置。2)引起的物理效应必须能够读出以及显 示。192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电视技术对红外热 成像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1960s的MOS 管的发展1968年由Noble描述的X-Y地址成像阵列集成读出电路红外热成像系统发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光电发射:Ag-O-Cs光电阴极,第一个用于军事的像 增强器。碱金属锑

2、化物光电阴极, S-25、New S-25 、Super S-25 光电阴极像增强器。GaAs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第三代像增 强器。微光夜视技术忽略的两个波段:中红外(3-5m)远红外(8-14m ) 1960年,光机扫描单个红外敏感探测器以 成像。瑞典的AGA 公司曾经使用一个致冷型的单 元锑化铟本征型光导体。美国的BARNES工程部最初使用了一个热 敏的电阻辐射计,接着使用了一个热电探测器 (Astheimer,Schwartz,1968)。1959年,在美国的国家信号雷达建设 部,Lawson发现一种只需致冷到77K的 MCT(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作为本

3、征半 导体光敏电阻。 法国则找到了一种光伏型方法。致冷型红外探测器:1981年,英国及美国的Honeywell最 早发明了冷却到77K的机械扫描的、混合 的、线性的MCT阵列探测器,工作模式为 光电导型(Kruse)。工作在8-12m范围内,是由美国军 队和技术实验室建立起来的,成了今天的 夜视技术的主要战场技术手段。他们当然 也扩大到军事,国内民用以及研究领域范 围内,如表1所示。热成像第一代系统: 光伏效应,电子扫描,MCT凝视型阵列 ,噪声等效温度0.02。需要低温冷却。热成像第二代系统:1969年,英国EEV公司的Tompsett申请了 热成像摄像管的专利, 1970s, 分辨率400

4、 线,NETD0.2(Goss,1987) (第七章) Tompsett提出了固态热成像阵列:场效应 管(FETS)阵列和热电-铁电材料薄膜。发 展成今天应用的单晶成像装置(第四章) ,目前正在发展下一代单片的非致冷型铁 电体成像仪。1978年Johnson提出了单片热成像仪: 将热敏电阻材料层沉积在气桥(air-bridges )上(第三章)。非致冷型红外探测器: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军 队夜视实验室首先意识到低成本,轻重量应用 的重要性,并且联合了DAPRA(Defense Advanced Project Agency) 奠基了铁电以及 电阻型阵列的发展。这些阵列精度大于300

5、线 ,NETD的值为0.04,性能已经达到顶峰,现 在为军事及民用制作所用,第三、四和五章里 详细的讨论这些装置科学技术上具体的问题1824年,发现塞贝克效应后的几年,热电 结或温差电池最早被用来探测红外辐射。1994年,Kanno et al在 NEC已经开发了用 于成像的温差电池,性能中等(第六章)。1947年,Golay的气体热膨胀技术。1991年,Kenny et al通过微机械加工技术 制作的小单元灵敏度可以通过隧道位移转换器 探测到)(第八章)。这项技术很灵敏,但是需 要电反馈来控制隧道位移到几分之一纳米。所 以将其集成到整个阵列上是很重要的。1962年,Wade ,Slutsky

6、首次提出了敏感测 辐射热计装置,使用石英微型谐振腔(第十章 )。微电机械加工制作的具有超高灵敏度的非 致冷型成像仪。1.2 非致冷型热像仪的电子材料 历史研究1. 1 铁电-热电材料l1974年,Lang回顾了铁电材料2300年的 历史.温度发生变化后晶体电极的另外一端 出现补偿电荷。l 1824年,D.Brewste第一个利用了铁 电性。l 在19世纪人们做了很多实验,对晶体 铁电效应有了基本的理解。演示一种决定电荷分布的方法,已经用在直 视显示器中。硫和红色的氧化铅粉末混合在一起吹进一块 丝质屏幕.硫的颗粒由于受摩擦而带负电荷,受到晶 体的正电荷部分的吸引,同时红色的铅微粒带上正 的电荷而

7、向负电荷区漂移。Kundt实验:1920年,Valasek发现铁电体的介电性 质类似于铁的电磁性质,即在极化区域曲线 有对称性.在居里温度附近可以观测到大的 介电变化,且有高温的非铁电效应发生.1930s发现了一系列的铁电晶体( Busch,Scherrer,1935;Bush1938): 碳酸钡:介电常数3000,显示铁电性。1941年,Slater发展了铁电性的微观 模型,在1960年他将其延伸到量子模型化, 于是在1962年开始了一个对于铁电晶体 很好的研究领域。1994年,Resta明确地解 释了微观电极化的可能进展。1938年,Ta发现一种热电晶体电 石,可以用来作为红外探测器。19

8、42年出版的文献中有一项关于“能量转 化装置”的专利,其中使用了一种热电体去探 测调制的红外光束。1956年,Chynowth使用热电效应来研究铁 电体. 在温度影响下,非偏置的晶体电荷会沿 着极化方向发生变化。如果此轴的方向和晶体 表面垂直,就会在晶体表面上测出电压和电荷 位移。Hamel论述了可以在一个分立测辐射热 计中,使用具有对温度敏感的介电常数的铁电 体。在这种情况下,晶体上需要直流偏置电压. 温度的变化引起介电常数的变化,因此可以测 量到电荷位移或者电流。另外一方面如果对 目标充电至某一电位然后断电,则介电常数的 变化转化为晶体的电压降,并且可以测得。1962年,Cooper表明热

9、电方法要比介 电方法优越,灵敏度更高。这个理论被进一 步地用于商业上。热电材料的品质因数是热电系数被介电 常数来除。lBeerman表明了一个有机晶体TGS的品质 因数要高于其他的无机铁电材料(Mathias et al.1956;Puthey,1966)。1968年,Putley讨论了主要的噪声源和热电 环境下的铁电探测器的性能限制。在实际 应用中,这两种工作模式均决定了电荷电压 的信号输出量(Wattor,1989)。1986年,Whatmore出版了书籍.对热 电材料及其性能和品质因数在热电摄像管 和成像仪上的应用作了很好的回顾。l l 第二个生成非致冷型热成像系统的 有效途径是利用电阻

10、对温度的依赖性。2 .电阻材料1 . 铁电-热电阵列l1880年,Langley用惠斯通电桥做了第一 个铂带辐射计。他为此研究了20年的时间 。在1901年他表明了可以通过一个辐射计 的反射探测到1/4英里外的一头牛,如图1.1 所示。图1.1 德州公司使用非致冷成像传感器在500米以外摄 取 到的牛的图像。 1946年Brattain和Becker用各种氧化物的焦结物制 成了热敏电阻辐射计。而1980s的微机械加工技 术的发展更加提高了热绝缘的可能性。VO有很高的电阻温度系数(Moffatt et al.,1986 ,Umadevi et al.,1991,Jeraminek et al;

11、1993)。在 现代的制作装置中已经将Pt和VO和在一起,其比 探测率为109cmHz1/2W-1。1.3 使用硅读出电路的非致冷 型成像阵列l Tompsett(1969b,c)第一个提出使用FET阵 列作为读出电路,并将热电材料与FET的栅极 接触但保持热隔离.在此以后研究发展了很 多种的使用固态的非电子束扫描技术的非致 冷成像阵列。l 在1972到1973年间,在美国政府RCA实验 室领导下,进行了该领域中的首项工程。该 项目在硅ROIC上使用了TGS,同时考虑了X- Y寻址阵列和一个电荷耦合阵列。作为改进分辨率的一个方法,发展了TGS的 网状结构.因为要达到好的温度灵敏性,衬底的绝 热

12、性能很重要,所以使用一种新颖的技术-用应 力将薄膜做成薄膜型应力指状物,以提供较低的 ROIC和TGS之间的热电阻接触。X-Y寻址的计 算结果表明一个非常薄,10m厚的TGS切片,在 200m中心上面有100m大小的单元,其分辨率 可以达到0.4.但是,这是个折中的方法,因为使 空间分辨率减半会使温度分辨率提高四倍多.Plessey Ltd制造了固态阵列的实物模型:在250m大小的片子上放了32个分立的 TGS探测器,固定在一个旋转的装配线上,相 关的放大电路驱动一个相似的LED阵列。这样 就封装成一个手握的直视装置。 1992年,TI公司于又推出了245328单元 阵列(Honson et

13、al.1992),具有更好的性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德州公司开始研究非 致冷热像仪.l1979年,Hopper申请了混合装置的专利。在 1987年演示了第一个100100元的非致冷成像 阵列,使用了BST晶体切片倒装焊接在ROIC上 ,其NETD值为0.5。 l1994年,英国展示了100100元的热 成像仪(Watton,1994)。l1987年,在DARPA赞助下,美国军队夜 视实验室开展了高密度成像阵列(HIDAD) 项目,在1990年出现了第一个HIDAD试验 性成像仪并且做出了评估。焦平面阵列的 NETD值为0.08,优于预期的0.30。245328元阵列使用X-Y寻址装置(Ha

14、nson et al,1992),工作在BST探测器材料相位转变 之处,使用一个机械斩波器做场差分处理。 另外对目标进行网状化以增加MTF和减少像 素之间的串音(Advena et al,1993)。1989年, Watton提出, TI阵列使用双模 式探测,即是一个复合的介电-热电工作模式, 其极化和介电常数都随温度发生变化以产生输 出信号。 基于HIDAD项目的成功实现,开始实 现一种低成本的非致冷型传感器原型以发展 低成本,重量轻的场效应红外探测器硬件。在 F/1光学系统下阵列的性能改善到0.047。 现在TI公司生产夜视技术传感器用于法律实 施目的(Hanson,Beracan,1994)。1992年,Loral Inc描述了192128元阵 列(Butter Iwasa,1992),该阵列使用了锂化 钽,工作在真实的热电模式下,对基底没 有热稳定装置。氢化物阵列使用了一个吸 收性的镀层网状结构,NETD值为0.07。l l2 . 2 . 电阻型测辐射热计电阻型测辐射热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