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791682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 政 学Finace财政学教学案例1案例1:三门峡水库政府投资与决策 三门峡水库建造史 1953年 根治黄河列入 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 项目1954年 国家计委正 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954年 中苏专家查 勘黄河现场1955年 讨论三门峡 水电工程计划1958年 三门峡工程 开始黄河截流1960年 三门峡大坝 建成2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三门峡水库改造 1964年底,在左岸增设两 条泄流隧洞;将原用于发电 引水的4条钢管改为泄流排 沙管,打开原施工时导流用 的8个底孔;将电站发电机 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海拔 300米下降至287米,实行 低水头发电。 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 了912号底

2、孔。随着改建 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 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 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 方米每秒,水库运用方式也 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 沙“,调水调沙控制运用。 3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三门峡水库,黄河 上第一个大型水利 枢纽工程,一座曾 经引起成千上万人 迷狂欢呼的水库。 44年间,它让黄河 几百万老 百姓魂牵梦绕。关 于它“生死”问题的争 论,一直没有停息 过。 4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是建 国后治黄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期重点项目。水 库建成运用后,虽然给黄河下游防洪安澜和 灌溉、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在建 造的当时由于没有考虑排沙,泥

3、沙淤积问题 日益突显。据水电部的历史资料,1960年工 程蓄水,到1962年2月,水库就淤积了15亿 吨泥沙,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 。黄河回水大有逼近西安之势。 5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2003年,渭河发生了一次小水灾。然而,洪 水淹没了102万亩农田和55个村庄,致使渭 南东部250平方公里的大地沦为一片汪洋。 在灾情最重的三门峡库区的华县和华阴市, 有13万人无家可归,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 损失超过20亿元。这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 为严重的洪水灾害。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 小小水情,却有56万人受灾,经济损失23亿 元?“祸起三门峡水库”的说法开始流传。 6以三门峡水库为镜

4、鉴 1955年,水利部召集学者工程师讨论三门峡水电 工程计划。会议上,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对 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坝建成后,潼关以上流域 会被淤积,并会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不但不能发 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黄万里公开表示反对三门峡大坝建设之后,刚进 电力部水电总局工作的温善章也先后两次向国务院 和水利部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温善章 提出水位在335米、容量90亿立方米的低坝水库和 滞洪排沙的方案。 7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渭河一场洪灾,使建成40多年的三门峡水利 枢纽工程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1、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 公开承认,渭 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 2、曾出任三门

5、峡工程技术负责人、现已92 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 光斗先生,他直言不讳建三门峡水库是个“ 错误”,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3、退休的水利部长钱正英,也呼吁三门峡 水库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8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1960年9月,三门峡大坝建成,大坝下 闸蓄水。工程总投资预算为13亿元,而工程 总结算时实际耗资达40亿元。对当时的中国 来说,这相当于四十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 。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 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库内的水位在涨, 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9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苏联拥有在一般河流上梯级开发的丰 富经验,但是在他们的版图上

6、并没有 黄河这样多泥沙的大河,由于对黄河 流域生态环境及泥沙条件估计不足。 仅仅一年半之后,水库就淤积了15亿 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全 淤了,而且在潼关以上渭河与北洛河 的入黄口处也淤了“拦门沙”。渭河泥沙 淤积直到距西安仅30多公里的耿镇附 近。 10太昂贵的“学费” 渭河的现实以及今天肆虐于陕西的洪魔 已经证明,科学终归是科学,谁偏离理性的 轨道就要受惩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 ,无论是专家还是领导,当初对于黄河所挟 带的泥沙妖魔这一特点是普遍认识不足的, 而实践证明,真理恰恰被当年的这些“反对 派”掌握着。“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 失”。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训,与其

7、在灾 害发生之后花钱救灾善后,不如用于灾害发 生之前科学评估、如何减灾的投资,让三门 峡的尴尬不再重演。 11陕西省:三门峡水库应“退役” 2003年10月,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 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就三门 峡水库的问题展开讨论。随后,陕西方面也 多次组织专家和媒体就“废”掉三门峡水库的 必要性问题进行长时间争论。2004年初的全国期间,陕西省的多 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小浪底水库已 投入使用,三门峡水库应彻底“退役”。而陕 西民间的声音就激动了许多“炸”掉三门 峡! 12现在的三门峡水库13河南:三门峡水库是 “清白”的 早在2003年渭河洪灾之前,水利部及 其下属的黄河水

8、利委员会就开始对三 门峡水库进行原型试验,以验证三门 峡水库运行水位与潼关高程升高的关 系。但是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三门 峡水库对潼关高程没有影响。三门峡 水库的运行到底是不是潼关高程升高 的唯一原因?也有专家认为,渭河河 槽严重萎缩、过洪能力弱,才是渭河 2003年洪灾的主要成因。 14 一座水库牵扯诸多利益 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运行 试验的3年中,河南、山西部分地区经 济深受影响,仅三门峡市的地方财政 收入就损失6亿多元,6万亩灌溉农田 遭受旱灾,63万农村人口和30万市区人 口饮水困难。如果水库继续降低水位 和汛期敞泄,不仅会严重制约河南、 山西两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大 批库

9、区移民返迁难以避免,将产生新 的矛盾。 15点评: 1、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2、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进行科学 决策 3、在三门峡建设问题上确有不少教训甚至 失误,需要认真汲取,但在未来三门峡水库 的存、废以及运用问题上要有充分的科学依 据。 4、三门峡水库牵扯了黄河沿岸多个省市的 利益,无论存废又或是改造都勉力重重困难 ,如何综合治理好,才是它未来的发展之道 16思考题: 1、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2、简述科学决策在政府投资中的地位 3、简述“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 投资决策中的地位。 4、名词解释: 政府投资支出 基础设施投资 政府投资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 17案

10、例2:英国广播法案的立法过程公共政策与公共选择 一、法案提出的社会背景 私有化是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见 【案例3-2】),自1979年起,保守党政府陆续对那 些过去由国家直接控制的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等 部门实行了私有化政策,私有化的推行使得这些领 域的经济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在执政过程中 ,政府也接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游说,希望将私 有化的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以增加广播电视业的 竞争、品种和新意。因此,1989年,撒切尔政府提 出广播法议案。法案的提出,旨在放松政府的控制 ,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18二、1990年广播法的立法过程 现代英国的立法实际上由英王、政府 、平民

11、院、贵族院四方合作完成,其 中,政府确定法案的原则方针,平民 院决定是否通过,贵族院则主要对法 案起修正作用,英王负责签署。根据 议会在立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整个 立法过程可以分为前议会、议会和后 议会三大阶段。19二、1990年广播法的立法过程 (一) 前议会阶段 (1987年2月1989年12月6日) 撒切尔政府提出广播法的基本建议之后,分别于 1987年2月和1988年11月发表了绿皮书:广播 选择与机会和白皮书:90年代的广播业 竞争、选择及质量,借以征求社会各界对设立广 播法以及具体法案的意见。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仅 白皮书收到的社会反应就达3000多条。面对社会各 界的反应,政府对其

12、基本建议做了一系列重要修正 ,如法案强化了对广播电视业所有权的集中控制, 强调了对广播节目质量的控制,设立第六频道等等 。1989年12月6日,政府正式向平民院提出广播法 的草案。20二、1990年广播法的立法过程 (二) 议会阶段1989年12月6日1990年10月30日 1. 平民院审议 1989年12月6日1990年5月10日 1989年12月6日,广播法草案在平民院被正式宣读 ,这就是平民院一读程序,主要目的是向平民院通 告法案的基本内容,不作任何辩论。通常一读和二 读之间间隔10-15天,供议员对提案研究、消化, 为二读的表态作准备。第二天,平民院将该法案向 社会公开出售,方便有兴趣

13、的公众及时了解有关内 容。 1989年12月18日,平民院举行二读,政府和各反对 党就立法的原则问题表明了自己的基本态度,各方 展开激烈辩论。辩论结束后,全院大会当场表决, 该法案以310:238票原则上被通过。 21二、1990年广播法的立法过程 二读通过之后,接下来由常任委员会负责对广播法 案进行审议。 从1月1日到3月15日,委员会共举行 会议38次,审议了各方委员提出的修正案606项, 新条款46项,总共通过72项修正案和新条款。与此 同时,社会各界对委员会的审议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各利益集团积极游说委员会成员。 1990年5月8日9日,平民院报告阶段拉开序幕。 委员会主席首先向全院大

14、会报告已完成委员会审议 ,并说明委员会对该法案作了哪些修正,然后全院 大会对该法案予以审议。各方面再次提出修正案及 新条款,并围绕它们进行了长达17个小时的辩论, 通过了509项修正案和新条款。22二、1990年广播法的立法过程 1990年5月10日,法案审议进入平民院三读 阶段,议员们进行了最简短的发言,主要是 表明了自己对修正后的议案所持的赞成或反 对意见。工党方面首先就政府对广播法案所 做的修改表示欢迎,但对法案中过重的市场 倾向仍表示反对。而政府方面则着重以政府 在审议过程中的让步表明政府从善如流的态 度。最后,全院大会表决,法案的修正本以 259:180票被通过。232. 贵族院修正

15、 一读阶段,贵族院议员初步了解法案(已经修正) 的基本内容。 1990年6月5日,贵族院举行二读,辩论共持续了9 个小时,42位贵族发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最终不进行表决,直接进入委员会阶段。 1990年7月9日贵族院的委员会阶段开始,贵族院共 举行为时7天的辩论,各方在这一阶段中提出714项 修正案。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通过条款368项。 1990年10月916日,贵族院对广播法案的报告为 期3天,总共提出修正案416项,通过了288项。 1990年10月22日,贵族院举行三读。在三读阶段中 ,贵族院仍提出了大量的修正案,其中大多为政府 针对各方意见而主动提出的。243. 平民院、贵

16、族院协商文本 1990年10月25日,平民院对贵族院所做的 676项修正案作出审议。经过讨论 ,平民院 以252:92票否决了工党贵族提出的第十五 条有关“多样性”的修正案,除此之外,平民 院接受了贵族院所做的其他各项修正案。 1990年10月30日,贵族院审议平民院对它 的修正案所做的处理,经过协商,贵族院放 弃了其被平民院否决的第十五条修正案。两 院的协商就此完成,该议案获得通过。25二、1990年广播法的立法过程 (三) 后议会阶段 ( 1990年11月1日) 。 1990年11月1日, 女王签署广播法案 。该法案在全国范 围内实施。26三、点评 上文所选用的广播法立法过程是公共选择过程的一 个典型案例。 1. 虽然公共商品(广播法)的提供与否是由少数政 治家决定的,但是政治家是由公众选举的,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