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790562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发展心理学4童年期心理的发展(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六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n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 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儿 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 龄初期或小学期。n 第一节 童年期的学习一、童年期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n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n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n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n 2学习兴趣 n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n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和 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 、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n 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 到逐渐分化。 n第三,在整个小学期内,儿童对有关具体事物和经 验的知识较有兴

2、趣,而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 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n第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 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n 3学习态度n童年期儿童的学习态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 (1)对教师的态度n教师对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 对教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中年级以后,学生 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他们只对那 些教学好、公正、风趣并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 耐心的教师表现偏爱。n(2)对作业的态度n 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很强的作业意识,不能对作业 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 生;二年级以后才逐渐地建立起较稳固的作业意识 ,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n(3)对评分的态

3、度n 从小学开始,儿童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很重 视自己的分数,把它看成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 ;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逐渐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社 会义务,把好分数看成是完成这一社会义务的良好 表现。第二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增加n数字记忆广度与成人接近 (二)记忆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主要方式 2.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 3.词的抽象记忆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n主要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策略n组织策略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四)元记忆对记忆过程的知识与认知n对自我的知识n对记忆任务的知识n对记忆策略的知识n二、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

4、点n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 性。n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 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10岁左右 。 n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到小学高年 级,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 象逻辑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 n二、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n 1概括能力的发展 n童年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n (1)直观形象水平n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 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小学低年级儿童,即78岁儿童的概括能 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 n(

5、2)形象抽象水平n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 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 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 在本质特征的成分增多。小学中年级,即810岁 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 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n(3)本质抽象水平n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 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 科学概括。n2.推理的发展n童年期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不同的推理形式中 。 n1、直接推理 n研究表明,童年期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n第一,童年期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段

6、: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 间。n 第二,童年期儿童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是不同 步的。n2演绎推理 n研究表明,童年期儿童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 如下特点:n第一,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语言材料的演绎推理能力 尚未形成,表现为重复前提型或自由联想型。 n第二,中年级儿童开始出现根据前提进行推理的能 力,但还不能纯粹地按命题进行推导,往往受实际 的知识经验的干扰,表现为“实际”理由型。 n第三,三、四年级已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 绎推理,他们所进行的演绎推理是不完全的 、不展开的。但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按前提 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导,表现

7、为“命题演绎型 ”。 n3归纳推理 n童年期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也经历了多级水平,最 初儿童在进行归纳推理时常被一些非本质的东西所 吸引,常常孤立地看待个别事实和现象,所以他们 虽然可以解释个别现象,却不能用归纳推理来确定 一般规律和定理,以致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随着儿 童知识经验的增长及教学的作用,到小学高年级时 ,儿童则开始在许多个别现象中概括出本质的因果 关系,并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n 4类比推理n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年龄阶段性差异,小学 低年级类比推理能力较低,平均正确人数比率仅有 20,小学中年级这一比率发展到35,而小学 高年级则达到约

8、60;各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 显著性; n教育条件的好坏显著地影响类比思维发展的水平, 差校高年级学生的正确类推率还停留在好校低年级 学生的水平上。3. 思维结构的特点n掌握了守恒n思维具有可逆性n补偿关系认知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n类别体系化n序列化n 第四节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n一、自我意识的发展n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表 现出以下趋势:n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其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 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n第二,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 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n第三,从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由于青

9、春期的 临近,又开始进入第二个上升期。 n 1自我概念 n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体现在对自己各方面特点的认 识能力上。 n总的说来,童年期儿童对自我的描述是从比较具体 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特征过渡的。如在回 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低年级儿童往往从姓名、 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和活动特征方面 进行描述;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根 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内在特征对自己进行描 述,但是,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 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n 2自我评价n自我评价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判 定:n评价的独立性。 n评价的概括性。 n评价的广泛性。 n评价的稳定性

10、。 n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进入小学后自我评价能力得 到进一步发展:n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 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n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进 行比较具体的评价;n第三,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倾向;n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展趋 势是从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过 渡;n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n二、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n社会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儿童的个性及 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童的社会 交往主要包括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 、与教师的交往等等。n(一) 与父母的关系 n在儿童的众

11、多社会交往中,与父母的关系在 其成长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作用。父母主要通 过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对儿童 的个性产生影响。 n许多研究表明,进入小学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 生着变化,表现在:n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及内容发生了变化;n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 型发生了变化;n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n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n 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 制模式的三阶段论:n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 由父母作出;n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 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n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

12、以后,儿童自己作 出更多的重要决定。n (二) 与同伴的关系n 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的时间 很多,发展了同伴间的友谊。在这一时期,儿 童较喜欢与同性别的儿童一起玩,而且不同性 别的儿童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地盘,而这种行 为是具有高度仪式化与刻板化的。儿童平行的 伙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n 1、友谊的发展n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 的亲密关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n童年期儿童非常重视友谊关系,其意义在于 :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 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 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 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发展良好的人

13、际关系奠 定了基础。n 对友谊的认知n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友谊概念的认知上发 生着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n 第一,在儿童早期时,只根据一些表面的行为和 关系,如在一起游戏、互赠小礼物等,来断定是否 存在友谊,后来发展到能把友谊视为更抽象的相互 关心、互享情感和思想、互相安慰的内在关系。n 第二,儿童最初的友谊只集中在“我”的感受及满 意度方面,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单向关系,后来发展 成为一种互为满意的双向关系。n 第三,从最初的那种暂时的、只能共享友情的关 系,发展到能经受住时间和冲突考验的关系。n儿童友谊认识发展的几个阶段:n 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阶段。 儿童还没有形成

14、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 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与实利、物质属性 或邻近性相联系。 n 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阶段,要求朋 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把能顺从自己 的人当成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n 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阶段,能做到合 作和互惠,具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n 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 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相互分享、帮助,共 同解决问题。 n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n儿童选择朋友是一种相互关系,不同年龄阶段选择 朋友具有其倾向性。 n其一,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 机会,如座位靠近、近邻、双方家长为朋友等。幼 儿

15、多以这类因素结交朋友,其所占比率约为50, 小学低年级占30%左右。n其二,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以儿童 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他们相互有好感, 在学习和行为特点方面具有某种趋同性。小学儿童 主要依这类因素择友,所占人数比率约为5065 ,其中尤以二、三年级最多。n其三,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择友中注重学习、行 为特点以及品质特征和心理协调。依这类因素择友 的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低、中年级约占 20,小学高年级占35,初中和高中增到40 60。n其四,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在社会环境和工作 集体中选择协同合作好、关系协调者作为择友对象 ,以这类因素择友的小学儿童约占10,

16、中学生约 占15,其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n2、开始形成同伴团体n有组织的集体(班集体)n自发的团体n亲社会团体n非社会团体n反社会团体n小学儿童非常重视伙伴和自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 小学班集体中伙伴集团的形成是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 的,有的研究者将这一过程分为三种关系期。n(1)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n小学一年级儿童在踏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的初期,要 经历许多与幼儿园不同的新的体验,许多孩子产生陌 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在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 过程中,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就成为这个时期特 征。他们的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 互关系尚处于薄弱地位。n (2)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n 二年级开始,儿童之间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往, 通过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体在 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按照接 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