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768945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8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概论(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论陆玲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研究所科学研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 没有万无一失的共同模式,但它是 讲究方法的。(1)提出问题的能力n必需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 学习能力)、学问和经验才能提出问题、 创立假说。n能通过阅读文献和收集资料后进行思考和 判断进行归纳(逻辑思维能力)。n具备好奇心(创造性)、不被已成定式束 缚、不墨守成规、敢于直面科学现实、敢 于向权威挑战也是不可缺少的品质。科学研究可以培养学者三个能力(2)有制定假说(假设、方案)的能力, 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说(假设、方案) 的能力;这主要是培养思维能力逻辑思维 (分析、对比、推理)和形象思维

2、的能力。(3) 有证明假说(假设、方案)的是非真假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实 验能力、深入考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三种能力,学生将来到 社会上,便能具备: 1.弹性的适应能力;即行为模式具有可塑性、不墨守成规,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迁。 2.敏锐的预见能力;即对各种变迁局势作出快速而恰当的预见和反应。 3.丰富的创意能力;即能不断产生新颖(Idea)思路和方案。做学问的三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 径,了解概貌。 第二境界:柳永 蝶恋花: “ 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 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 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 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众里寻他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 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做学问也 用得上陶渊明的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会豁然 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 第一章 生物科学研究概论一、生物科学研究的范畴与类型 二、生物科学科学研究的特点 三、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生物科学研究的范畴与类型 1生物科学研究的范畴 创造知识是指对未知生命现象进行探索,以

4、 求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新原理,发明新方法、 新手段等等 加工知识则是对已经产生的生命科学知识进 行收集贮存、分析整理、综合归纳、鉴别运用, 是使知识规范化、系统化。 应用知识是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去开拓新 的应用途径。 科学研究必须以取得新的结果作为衡量成 功与否的标准。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新 的结果可能是新发现、新理论,或是新方 法、新工艺;也可能是新材料,或新器件 等等。科学史有无数创造性的例子:n通过实验,细心观察,发现了新的现象,如 伦琴发现X射线;琴纳通过接种牛痘防治天 花,从而奠定了免疫学; n按预定的概念与设计去实验,取得了预期的 结果,如居里夫人从大量的沥青铀矿中提炼 出放射

5、性元素钋和镭; n通过广泛的观察、体会,冲出就理念,“ 悟”出新概念,从而提出新理论,如达尔文 的进化论。n修正旧的理论,提出新的假说,这些假说 在当时似乎都违反常识,如爱因斯坦创立 相对论。n有的人利用多学科交叉、组织起来,建立 起新领域而取得了成功,如维纳建立控制 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获得创造性成果 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显然不存在什么一 成不变的方法。2生物科学研究的类型与特点一般科学研究工作可按其目的,任务和方 法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 研究。基础研究工作基本上在学科前沿,并在 实验室中进行。它不着眼于当前的应用,没有 特定的商

6、业目的。 基础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 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有两大来源,人类对认识自 然规律的不懈探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基础研究是从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活动的 统称,它以探索未知、揭示客观规律和培养高 素质创新性人才为使命。 基础研究的成果具有超前性,每 一个重大突破, 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高技术产业的 形成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深刻的 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 基础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厚积 薄发,其进展往往难以预测,需要在宽 松环境下长期积累才能取得重大成果。维萨留斯维萨留斯 (1514-1564)(1514-1564) 人体结构论人体结构论哥白尼哥白

7、尼 (1473-1543) (1473-1543) 日心说日心说牛顿牛顿 (1643-1727)(1643-1727) 力学理论体系力学理论体系应用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有关知识,为 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技术 基础所进行的定向研究。应用研究有目的、有 计划、有时间限制,其成果有实用价值, 有一 定保密性。开发研究:是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和 有关知识,为了推广新产品、新方法、新技 术、新材料、新设计、新流程,以及为生产 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者之间关系 :基础研究是对新知识、新理论、新原理的探索 ,其成果不但能扩

8、大科学理论领域,提高应用 研究的基础水平,而且对于技术科学、应用科 学和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用研 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 定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 的桥梁。开发研究又称技术开发,是把应用研 究的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三者结合实例:重大科学研究专项计划: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上,试点实施专项重大研究计划,重在积累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基础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并为新一代高技术做好先导性研究。专项计划1:蛋白质研究计划基因组细胞DNA蛋白质蛋白质“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 恩格斯 蛋白质研究 与应用正常 西红柿植株带有抗昆虫毒素 蛋白

9、的转基因 西红柿植株农业制药业人口与健康绿色工业 (酶作为催化剂等)胰岛素、干扰素和抗体等等二、生物科学科学研究的特点1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1)探索性。探索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 务。是指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把未知变 为已知,把知之较少的变为知之较多的过程。 这一特点决定了科研过程的不确定性、偶然性 和变动性。 所谓不确定性:探索的过程就是经过失败 、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再去探索、最后找到正确解决 问题途径的过程。所谓偶然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遇 到超出预定的目的,并具有科学价值的事件,有人 把这称为“偶现”。如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就是偶然 发现忘记盖盖的含菌平皿中有青霉的菌落周围出现 了抑菌圈

10、,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所谓变动性是指由于研究工作中不断出现 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不得不经常根据实际需要改 变原有的研究方案和计划,以使研究计划更符合自 然规律,研究工作能够继续进行下去。(2)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灵魂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新事物、创造 新知识、研制新产品。它不是重复前人的劳动 ,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没有创造性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发现是指首先取得对自然界包括社会的规 律性的认识,并有新现象的发现,新规律的揭 示,新理论的创立;发明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科学 研究而被创造出来的,比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的发明;创新是对现有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更新

11、,如 科学知识创新、技术装备创新、生产工艺创新 等等。创造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发明和创新。(3)继承性:继承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 指一切科研工作都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 ,都要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并以前人的成果为 起点,而不是从头开始。 继承性的两层涵义:一是要利用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技术作为我们继续 研究的工具,这就决定了科研人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科 学的知识,才有资格和可能进行科学研究;二是要将前人探索但没有完成的事业继续探索下去, 这就决定了科研人员一定要了解前人已解决了那些问 题,那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 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Milsten 认为“如果在理论

12、上没有克隆 选择学说,在技术上没有细胞融合和培养方法,在材 料上没有实验性骨髓瘤和体外培养的骨髓瘤细胞,就 不可能出现单克隆抗体” (4)严密性:严密性是科研成败的关键。严 密性是指科研工作的每个环节和具体实施过程都 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和一丝不苟,遵循事物发 展的客观规律去开展工作。2二十一世纪生物学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1)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导力量 (2)生命科学仍将向最基本的、最复杂的微观 和宏观两极发展 (3)大规模的集约型研究模式的出现 (4)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发生巨变 (5)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新技术 (6)多学科交叉推动着生物学的发展 (7)生命科学的投入和产出越来越大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立题 2. 实验设计 3实验与观察 4数据整理 5成果总结课外项目n1、目前我国科研工作者有哪些途径可以获 得科研资金?(进行资料查询和整理,需 要经量多的罗列经费来源并归类)。n2、分别从概念、性质、典型事例、特点和 成果形式对比说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 开发研究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