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六中药外用法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767923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训六中药外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实训六中药外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实训六中药外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实训六中药外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实训六中药外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训六中药外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训六中药外用法(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训六实训六 中药外用法中药外用法 一、湿敷法 二、穴位敷帖 三、熏蒸疗法 四、熨敷疗法湿敷法热敷v热敷的主要作用是“透热”,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合多种性能的药物,以加强温经通络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等作用。v热敷可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在推拿临床 中以湿热敷为常用湿 敷 1 1热敷方法热敷方法v用一些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作用的中草药,置于布袋内,将袋口扎紧, 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数分钟,趁热 将毛巾浸透后绞干,并折成方形或长条形(根 据治疗部位需要而定)敷于患部,待毛巾不太 热时,即用另一块热毛巾换上1 1热敷方法热敷方法v一般换23块毛巾即可。为加强治疗效果 ,可在患部先用

2、擦法,使毛孔开放,再将 热毛巾敷上,并施以轻拍法,这样热量就 更易透入肌肤学习目标学习目标n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目的器材用具器材用具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 (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 弯盘、橡胶单、中单、容器、纱布等评评 估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实习步骤实习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导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实习步骤实习步骤 4.定时用无菌

3、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 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4.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5.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冬治(三九贴) 技术操作冬病夏治理论源流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

4、神大论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 治已病之病。” 孙思邈冬病: 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 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 1、寒伤阳气2、病邪伏留夏治: 时间:夏至后三伏天期间 方法:通过中医传统方法(饮服汤剂,穴位贴敷,针刺拔罐)治则:振奋阳气,驱除邪气 目的: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 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贴敷疗法,运用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利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三伏贴 三九贴 三九贴是一种穴位贴药疗法,即在“

5、三九”天里每“九”的第一天,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经几个小时取下,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三九”既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后的三个九 天,在节令上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九敷贴”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 定的穴位,已达到祛除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一种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冬季用药物敷贴穴位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 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 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三九三伏阴阳并调中医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三九灸是根据 “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 而夏

6、天的三伏灸则是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 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两者治疗机制和方法大致相 同,差异在于药物的配置和时间的差异。每年冬天 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是对 “三伏灸”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三九灸”与“三 伏灸”相配合,阴阳并调,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通过这种穴位贴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提高 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作用机理(中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通过发泡以祛腐生新 经络穴位治疗作用 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作用机理(西医)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 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 (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茵陈蒿汤中12味中药 制成

7、乳膏贴在胆囊区治疗胆绞痛) 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 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 免疫力。1.适应范围 “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 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 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使用人群。 2.适应病种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寒者) 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 胞宫者) 肾系疾病:慢性肾病(属肾阳虚、阴寒过

8、盛者)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 柱炎(证属寒邪闭阻、肝肾亏虚者) 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证属阴寒内盛、经脉瘀阻者)注: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 慢性病,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并非是 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 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以,患 者要至少坚持贴3年。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 治疗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3.贴穴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 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4.穴位选择原则 多选用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穴位。 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

9、,每次穴位总数以68个为 宜,不得超过8个;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的方法,每次贴敷 一组穴位。 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或贴敷时间过久,以免过 度药物刺激,造成皮肤损伤。5.药物保存 药物宜现配现用,剩余的药物不可放置过 久,应密闭、低温保存。三伏贴渊源:白芥子涂法(冷哮证 )明末清初 张璐 张氏医通 白芥子涂法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天灸方法天灸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 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 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 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 部充血、潮红或皮

10、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 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2、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3、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细末,以醋或甘油 调和,敷于穴位上。斑蝥(主要是其所含斑蝥 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刺激性 很强,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作用较缓 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 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主要用于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斑蝥有毒,皮 肤能少量吸收,经肾脏排泄,肾脏病患者禁用4、三伏天

11、灸:根据 “天人相应”、“冬 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 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用芳香 、辛温之品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以 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 、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是目前临床 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灸疗法。4、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白芥子涂法 白芥子净末一两 延胡一两 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 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 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 之。 十日后涂一次,

12、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张璐张氏医通白芥子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细辛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 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延胡延胡性味辛苦温,入肝、胃经,有活 血、散瘀、理气之功用。生姜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开痰之功用 。 麝香 香 辛温,归心、脾经。有开窍醒神、活血通 经,止痛,催产之功效。 药物制备以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 、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 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 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

13、布包裹过滤绞汁,用 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 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 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 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 成11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 ,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实验药物准备实验药物准备 炒白芥子、甘遂、细辛、麻黄、公丁香、 元胡索、肉桂、白术、吴茱萸(一)哮喘、慢支 一、初伏 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中伏(7月24日,星期五) 风门(双)

14、: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哮喘、慢支 三、中伏加强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膏肓(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 志室(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0寸。 四、末伏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哮喘、慢支 五、末伏加强 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二)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一、初伏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中伏 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三、中伏加强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四、末伏 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五、末伏加强 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胃脘痛、肠炎 一、初伏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足三里(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中指)。 二、中伏 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巨虚(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