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疗法周改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763017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针疗法周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手针疗法周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手针疗法周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手针疗法周改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手针疗法周改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针疗法周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针疗法周改(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针疗法芳村传统 周达君手针定义及原理v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 病的一种针刺技术。v理论:生物全息理论:手象针临床经验穴:腰痛穴传统经络特定穴:合谷颜面v作用:内达脏腑,外络支节。临床上常用以 治疗各类急性痛症、支气管炎、哮喘、心律 失常、皮肤瘙痒症等有较好的效果。手部解剖(一)皮 肤 1 厚而坚韧坚韧 ,移动动性小2 乳头层头层 含丰富小血管及神经经末梢 3 存在皮纹纹:腕横纹纹和掌横纹纹,关节定 位 4 含丰富汗腺,无毛囊及皮脂腺(二)浅筋膜 1. 发出纤维隔连于皮肤与深筋膜2. 浅血管、神经3. 掌短肌:小鱼际鱼际 近侧侧 ,皮肌 手部解剖(三)深筋膜 v腕 部v1. 浅

2、 层:腕掌侧韧带 v2. 深 层:腕横韧带v (屈肌支持带)手掌部:(1)鱼际筋膜 (2)小鱼际筋膜 (3)掌腱膜 手针特点v刺激组织层面:皮肤,筋膜,骨间肌,骨膜v特点:见效快,止痛快,消炎快v缺点:疼痛v对策:进针快,短细针,直刺针手针基本全息框架v手针的完整的全息框架最早可见于1986年方 云鹏教授撰写的手象针与足象针中。方 氏手象针的手伏象、手伏脏、手横伏象、手 横伏脏,已能较完整地以全息图的模式涵盖 了我们手针中常用的穴位。v伏象与伏脏正如两个相对的阴阳关系。伏象 主阳,主身体外侧;伏脏主阴,主身体内侧 。手伏象 v把手伸出,手背朝上,中指伸起,其余四肢 屈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爬行

3、动物”的雏形: 中指为头项,食指、无名指为上肢,拇指、 小指为下肢,第三掌骨为脊柱。其即为身体 外侧器官对应图,方氏手象针里称之为手伏 象, 手伏象手伏脏v把手心朝上,掌面的各部分与前面手伏象的 全息图相对应,其即为身体内侧器官对应图 ,方氏手象针里称之为手伏脏。 手伏脏横伏象、横伏脏v把手食指、小指伸出并朝下着地,拇指、中 指、无名指缩起,我们可以又得到一个“爬行 动物”的雏形:桡骨小头及第一掌骨为头项, 食指为上肢,小指为小指,掌面及掌背即分 别为躯干的内、外侧。在方氏手象针里称之 为手伏象,其外侧称为横伏象,其内侧称为 横伏脏, 横伏象 横伏脏 手针主要穴位 v(1)前头点(又名阑尾点)

4、v 【定位】位于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前头痛、胃肠疾患、单纯性阑尾炎等。v(2)头顶点v【定位】位于中指第一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痛经等。v(3)偏头痛v【定位】位于无名指第一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偏头痛、耳痛、肋间神经痛、胆绞痛等。v(4)后头点(又称扁桃腺)v【定位】位于小指第一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后头痛、急性扁桃体炎、耳窝痛、臂痛、呃逆、颊痛等。手针主要穴位 v(5)会阴点v【定位】位于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会阴部疼痛、痛经、带下及肛裂等。v(6)夜尿点v【定位】位于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掌面横纹

5、中点处。v【主治】小儿遗尿、尿频尿急等。v(11)胸点v【定位】位于拇指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胸闷胸痛、呕吐、泄泻、癫痫等。v(12)眼点v【定位】位于拇指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目赤肿痛、麦粒肿、电光性眼炎等多种眼疾。手针主要穴位 v(7)咳喘点v【定位】位于手掌面、食指掌指关节尺侧处。v【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头痛、落枕等。v(8)心点v【定位】位于掌面二、三掌骨之间掌横纹之上。v(9)胃肠点v【定位】位于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中点处。v【主治】慢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病等。v(10)足跟点v【定位】位于胃肠点(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与大陵穴

6、连线之中点处。v【主治】足跟痛等。手针主要穴位 v(13)踝点v【定位】位于拇指指掌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踝关节急性扭伤、踝部肿胀疼痛。v(14)肩点v【定位】位于食指掌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v 【主治】肩部急性扭伤、肩关节周围炎等。v(15)颈项点(又名落枕点)v【定位】位于第二、三指掌关节间,近第二指掌关节处。v【主治】落枕、颈部扭挫伤、颈椎病等。v(16)咽喉点(又称牙点)v【定位】位于第三、四指掌关节间,靠近第三指掌关节处。v【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经痛等。v(17)坐骨神经点v【定位】位于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v【主治】坐骨神经痛、髋及臀部疼痛

7、等。v(18)脊柱点v【定位】位于小指指掌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v【主治】急性腰扭伤、椎间盘突出症、尾骶部痛、耳鸣、鼻塞等。手针主要穴位 v(19)睡眠点v【定位】手背,在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v(20)止痒点v【定位】位于手掌尺侧,距腕横纹尺侧缘1寸,赤白肉际处。v(21)腰腿点v【定位】手背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及第四指伸肌腱尺侧,位于腕横纹前1寸5分处。每侧共2 穴。v【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腿痛手针掌侧穴位手针背侧穴位手针取穴、配方v1手针取穴法v(1)按部取穴法 即按疾病所在部位或脏器取相应 的手穴。如眼病取眼点,肩痛取肩点,腰扭伤取腰 腿点等。v(2)对应取穴 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相应的手

8、穴,如 咳嗽、哮喘选咳喘点,小儿夜尿选夜尿点等。v(3)据中医理论取穴 即依据传统的脏腑经络学说 选穴,如失眠取心点,因心主神明;目疾取肝点, 因肝开窍于目等。v2手针配方法 手针配方v(1)单一配方法 即按上述任一种取穴法选穴组方 ,如急性腰扭伤,往往仅取一侧腰腿点即可取效。v(2)组合配方法 即将多种取穴法所选之穴,结合 运用。如皮肤瘙痒症,可按症状取止痒点;按中医 理论“肺主皮毛”取肺点,组合成方。一般而言,手针疗法取穴配方宜精,选用13穴 为宜。另外,本疗法还强调左病右取的选配穴原则 ,即左侧有病,取右侧穴位;右侧有病,取左侧穴 位;两侧有病或内脏病可取两侧穴位。手针操作方法v1针具

9、用2830号0.51寸不锈钢毫针。v2进针法(1)一般进针法:令患者手取自然弯曲位,术者手持 毫针,针尖紧靠骨膜外面而垂直于掌面,直刺入穴位,以不 刺入骨膜为准,深度25分。此法适用于多数手穴。(2)特殊进针法:此法据穴位不同而有所差别。腰腿 点针刺时,针身应与皮肤表面成45角针尖略向掌心,从伸 指肌腱与掌骨之间刺入,深约35分。针刺时,要求患者略 握拳,腕关节呈背屈位。另如针坐骨神经点,先直刺,深约 2分,以刺至骨为度,获得气针感后,稍留针,再提针斜刺 向手少阳经线上,亦以刺至骨为度。手针行针法v一般采用小幅度捻转之法。如治疗疼痛性病症时,则须用较大幅度捻转 结合提插的强刺激手法,持续运针2

10、3分钟 ,并嘱患者尽量活动病痛处或做局部按摩; 痛止后,尚须继续行针13分钟。手针留针法及疗程v手针疗法的留针时间为525分钟,疼痛性疾患可 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些疾病则可采取间断留针法,如以睡眠点治失 眠时,可先直刺0.5寸1寸,捻转2分钟,留针2分 钟,再捻转2分钟后留针,直至有睡意出现。v疗程:手针疗法治疗急性病可每日12次,不计疗 程;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手针适应症v据不完全统计,手针疗法目前已应用于50余 种病症治疗。其中,以对各类急性痛症疗效最为明显, 诸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痉挛性疼痛、痛 经、坐骨神经痛、胆道蛔虫等。其次,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 、哮喘、

11、心律失常、腹痛、腹泻、失眠、皮 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手针禁忌证及注意事项v1手针疗法针感较体针为强,治疗前宜向患者充 分解释,以避免发生晕针。v2针刺手穴,特别是沿骨膜斜刺时易损伤骨膜, 故毫针宜刺入肌腱与骨膜之间,以防造成损伤。v3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v4手部血管较为丰富,针刺时手法宜轻柔、稳顺 ,避免刺伤掌中动、静脉网,以防引起手掌部血肿 。手针常见病治疗方法v腰痛(急性腰扭伤)v表现为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 ,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 姿势,以减少疼痛。患者多为青壮年,有腰 部扭伤史。v本病多为局部皮肉筋脉受损,以致经络不通 ,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

12、滞局部而至疼痛。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腰扭伤。v【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止痛。v【操作步骤】选取同侧的腰腿点进针。选用 25mm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45角,针尖 斜向掌心,从伸指肌腱与掌骨之间刺入,深 约10mm。以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也可以 针后令患者扭动腰部,以助针效。留针20分 钟,每日1次。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v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 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 化及劳累而诱发。查体见肩部肌肉萎缩,肩 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 。本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 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v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 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v【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v【操作步骤】以同侧肩痛点(即手伏象的肩 部)取穴为主,以15 mm毫针直刺,深度10 mm。配穴:合谷、中渚,以25 mm毫针直刺 ,深度10 mm。留针20分钟,每周3次,2周 为一疗程。v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