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760980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建 第七讲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o明清(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 最后阶段。这个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之服务的文教 政策则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和浓厚的文化专制 主义的色彩。 (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o明清两代都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 学。明太祖朱元璋 对孔子后裔孔 克坚说 “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 垂宪万世的好法度。”其实三纲五 常并非孔子创造,但由此可见统治 者尊孔正是为了维持封建专制。o清朝是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为了统御数十倍于己的汉人,他们 在尽力维护本民族传统的同时,注 重学

2、习中原文化,政治上沿袭明朝 制度,对儒学也采取尊崇的态度。 (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明朝建立以后,很重视人才的选拔。明太祖洪武六年 (1373年)诏书中说:“贤才,国之宝也”。他经常 访求贤才,所设的荐举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 儒士、孝廉、秀才等等,多方招纳士人,“由布衣而 登大僚者不可胜数”。清朝统治者更是要笼络汉族士 大夫,从入关起,科举就从未停止过。统治者一方面加强笼络士人,另一方面也加强思想禁 锢,实行文化专制。明清的八股文取士,题目只能出 自四书五经,从内容到格式都是高度标准化 的。明代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对 师生的言行严加管制,学校兼有刑罚惩治的功能。明 清统治

3、者多次大兴文字狱。文字狱o明太祖朱元璋曾因孟子书中的民本思想和对君主不 恭的言论,而要罢黜孟子,因儒臣拼死谏劝而作罢,但 令人编修孟子节文,将原书中不利于君主专制的言 辞统统删去。对儒家“亚圣”尚且如此,一般儒者就更 不用说了。“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 ” “望拜青门” :“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 o如康熙二年(1663年)的庄廷珑明史案。o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o雍正六年(1729年)的吕留良文选案等,都是大肆滥杀 ,株连抄没,极其惨酷。“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何曾 不照人”。 o“清风不识字”徐骏案。“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明月有情

4、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o统治者就是要营造这种恐怖氛围来震慑知识分子,使其 臣服于君主专制的淫威,不敢有任何不轨的思想。 二、明清的科举制度o科举到了明清时期,地位空前提高,还规定科举考生必须 由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俗称“秀才” ),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制度也相当健全化。 o这时的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 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场 称为贡院 ,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季在 京师贡院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 “会 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5、,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取中的 贡士参加,一般只考一场对策。殿试一般没有淘汰,只是 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名次。分为三甲(即三 等):一甲只有三名,由皇帝确定,赐“进士及第”,第 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二甲占三分之一左右,赐“进士出身”;三甲占三分之 二左右,赐“同进士出身”。不过所有取中者都通称进士 。 三、八股文取士 o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项,源于宋代王 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所采用的经义。八股文亦 称时文,都是俗称,它的正式称谓是制义或 制艺,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的 文字,是阐述命题义理的作文,又简称四 书(五经)义或文。八股文的协作宗 旨是“代圣

6、贤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 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因此作 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八 股文有极其严格的文体要求,文章从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 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 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o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 物,它既能考察士人的儒家经学理论造诣,又能 考察其思维能力和文笔水平,它的标准化程度也 完全适应考试和客观评定等次的操作需要,这是 八股文能够占据科举考场600多年主导地位的原 因所在 。o但是,八股文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到如此极端,加上它又是关系到士人前途命运的 考试作文,也就完全死

7、板僵化了,特别是不准谈 个人的思想观点,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专制工具 ,也考察不出真才实学来。 四、明清的官学和书院 (一)中央官学 o明太祖建都南京,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明成祖迁都 北京,同时保留南京为陪都。将已改为北平府学的 故元大都国子监又改成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依 然存在, 于是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 。清代 京师国子监沿袭明代北京国子监,校舍规制更加严 整。原明南京国子监到清代改为江宁府学。乾隆五 十年(1785年)建成宏大的辟雍,成为国子监的主 建筑。 o明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代成为朝廷独立设置的 机构。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副长官为司业,在彝 伦堂 办公。教学管理机构为“五厅”:绳愆

8、厅 、博士厅 、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分别设有 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六堂” 为学生编制所在和学习场所,指率性、修道、诚 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 。 o除了国子监之外,明代还有专为皇族后裔子弟而设 的宗学和学习军事技能的武学。o清代则有为拥有特权的基干统治队伍八旗子弟 设立的各类学校。如八旗官学,由满、蒙、汉各旗 各设学馆教授子弟,归国子监管辖。还有圆明园护 军营、火器营、健卫营以及各地驻防旗营所设立的 学校。宗人府管辖的宗学和觉罗学,对象是皇室后 裔和其他觉罗氏后裔。内务府管辖的咸安宫官学、 景山官学,对象是皇城禁卫军的内三旗子弟。o八旗学校重点是学满文与

9、骑射,是为了维护八旗子 弟的固有传统,同时也兼习汉文和经史之学,以增 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二)地方官学明清从京城到各地的府、州、县均有学校。乡 村还有社学、义学。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 命各省提学官(清叫学政或学院 )负责领导。明清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 各1人,作为正教官,副教官则统称训导。明清时只有府、州、县学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科 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学校的 入学考试“童试” ,由应试考生都称“童 生”而得名。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不外乎四书、五 经及理学著作,以及朝廷规定学习的推进教 化的读物。八股文训练自然是主要内容。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也是严加管制的。明太 祖

10、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 上。 (三)明清的书院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 院 。原为宋代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明正 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杨时讲学之志,重建 书院,谓之“东林”,王阳明为之作序。万 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明政府革职的顾 宪成和高攀龙等复建东林书院,扩大规模, 聚徒讲学,并订立东林会约。书院以追 求“为圣为贤”的“实学”为务,常议论朝 政得失,抨击权贵,揭露腐朽。后遭魏忠贤 迫害。清代,黄宗羲讲学于海昌、姚江等书院,北 有颜元主讲于直隶漳南书院,西有李顒 主 讲于陕西关中书院。嘉庆、道光年间著名学 者阮元 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 ,就是当时训

11、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 所 清末,江苏南菁书院也颇有名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五、蒙学和蒙养教材 (一)蒙学的办学。o蒙养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在中国古代 ,蒙养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来承担,而私学则 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 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o宋代的蒙学已相当发达,乃至影响到少数民族统 治的辽、金、元 。到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 乡,教育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 o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 私塾的办学一 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 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二是 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

12、教 其子弟。 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 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 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最 具有代表性。 (二)蒙学的教学早期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等 几个阶段。 o识字。这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开始学习的 内容。 o写字。又称习字,古代使用毛笔写字,讲究书法,基本功必须 从蒙学练起。 o读书。识字到一定数量后,就教育读书。o作对。即学作对子(对联)。古代文体大都注重对仗,诗赋自 然不用说了,散文也是要追求工整的,至于八股文,各股更是 要求两两相对仗。 o习文。即练习作文。在广泛涉猎经史之作、诸子百家、历代诗

13、文的基础上,练习作诗写文章。 (三)蒙学教材o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流行最广泛的就是 “三、百、千 ”,即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o伦理道德教材。流传较广的有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 少仪外传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 续小儿语。弟子规。o综合知识类教材。李翰的蒙求、龙文鞭影,史韵 ,幼学琼林。o诗歌类教材。以千家诗 、神童诗为代表。 六、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o王守仁(1472-1528年),本 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 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 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 者称他为阳明先生。承袭陆九 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 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 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

14、 主义的色彩。代表作为王文 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 )。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 主要是传习录 (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o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 ”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 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 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o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 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o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 “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 “吾心之良知”。如果“理”只是外在的道德认识 ,而不进入自己的内心,造就社会虚伪。o教育就是要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

15、的 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 他指出: “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 (二)论教育教学原则 o立志。王阳明认为:“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 者,立志之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 ;而立定志向后,也必然会勤学不倦。o自得。王认为,自得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我得之 ,而不是靠别人包办。二是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 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终要 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致良知的结 果。o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 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其含义,一是指“知“和“行 “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

16、之成“。二是指“知“和“行“并进 ,缺一不可。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 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 ,就会“悬空去思索“,没有实效。 (三)儿童教育论 o王阳明“心学”的教育思想,特别体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和主张上,因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 教育更应搞好。 o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 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善法来培养。甚至用 种种惩罚手段,对儿童就像囚犯一样,这样儿童也必然将学校 看作是监狱,将师长看作是仇敌,靠说谎来掩饰其顽皮,靠逃 学来满足其游玩的意愿,结果是教育的失败。 o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 身心发展特点,“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 其进自不能已”。o王守仁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 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