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文化与风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742881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文化与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土家文化与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土家文化与风俗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土家文化与风俗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土家文化与风俗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文化与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文化与风俗(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 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 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 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 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 国各地的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 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 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

2、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是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 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 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 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 、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 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 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

3、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 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 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 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 氏相同等等。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 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 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 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 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

4、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而中 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罗罗 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 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乌蛮的 一支。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的 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湘西, 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识是统 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 始形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土家饮食文化 土

5、家服饰文化 土家建筑文化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饮食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 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一端 ,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煮、 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的辞 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而对 土家人

6、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是喜饮茶。土家 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749)归入土家 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好吃不过粗茶饭 ,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四是重山肴。土家多 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 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包谷饭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 嫩包谷掰下来,连同壳叶一起瓮在火中烧,壳叶烧毁,包谷也就 熟了,从柴火灰

7、里刨出来,吃起来津津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 熟了,籽粒硬了,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串串吊在屋 檐下自然风干。爷爷说,还有最好的吃法是,把包谷坨烤熟后扭 下来,吃时掺上几颗核桃米,嚼着品着别有一番风味。再后来, 不知谁发明了石磨,用两块大青石凿成圆形,上面那块中间打成 漏斗形,可装两升包谷,上下两块石头相接触的一面凿上齿,做 个丁字形磨担子,把上面装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转动,包谷被磨 成面后从磨缝中洒下来,用筛子一筛,去掉皮壳,把细面做成耙 耙,打成糊糊,或者用木甑子蒸熟了吃。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 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椒去蒂洗

8、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沫,加 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盛入干净 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加入水(称为倒 腹水)。优点是重力压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氧发酵提供了保障, 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 放,在沿内槽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 内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 后让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炒 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

9、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肉、扣 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与苞谷面 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糊。以猪血和豆腐为主料。先将鲜豆腐捣成豆腐 泥,再将适量的新鲜猪血倒进豆腐泥中搅拌 调匀,然后把适量的花椒粉、辣椒粉、葱蒜 和煮熟的肥瘦搭配的肉丁拌进去,并泼适量 的盐水搅拌均匀,一坨一坨的揉成馒头大小 的血豆腐坯放在竹筛里,挂在火炕上熏干。食用时可切成豆腐丝、豆腐片,只能干炒 ,不能水煮,炒的时候火要旺,时间要短, 只需在锅里打个翻身就舀起来。特色是色质 鲜嫩、香气浓郁、味道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 血豆腐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 过年吃不完的,土家

10、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 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 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 的主菜。 土家腊肉土家腊香肠原料来源于土家山寨家中“吃野菜 ”的猪,高挂于农舍瓦屋中长时间用柴火薰制 而成的。口味均与多种腊制品不一样,这类产 品远销全国各地,是逢年过年送人之最佳选择 。 香 肠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 喜欢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 成2厘米见方的小坨,放入锅内用冷水煮至 水开,翻均匀后起锅滤干、再将豆腐坨置于 放入草把的木桶内,一层草把一层豆腐,最 上层用棉被或衣物遮盖保温,待豆腐长出寸 长的白霉后取出拌入食盐、辣椒粉、五香、

11、花椒粉,最后用冷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 食用。如果需长时间 存放,则用白酒或植 物油浸泡,这样可以存放两三年。霉豆腐新鲜豇豆洗干净,摊开晾干。凉开水倒入瓶中。将豇豆放入瓶中 ,放生姜几片,干辣椒几片(新鲜辣椒会烂),放一点花椒,一个 八角,一点小茴,然后一定要放冷透的开水。盐根据水的多少来放 ,不能太咸,可以尝一下,水盖出豇豆就行,最后加点白酒,这样 不会起白沫。一般泡3-4天泡透芯就行,捞点出来尝尝,不行在泡两 天。(以上所有步骤都不能沾油,就是自己的手一定要洗干净退油 ,否则菜还没泡好就先烂了。) 酸 豇 豆张关合渣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 ,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 肉合渣、仔

12、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 渣火锅。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 ”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尤以 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 为地道。张关合渣口味纯正,营养丰富 ,人们戏称“全价食料”。无论在城市还 是在农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中外游客 都特别喜欢吃,受到极高评价。 和 渣把淘洗好的大米放到罐里以后, 就把盖子盖好,煮一会,等米煮到 八成熟后,滤去多余的米汤,再把 铁鼎罐或铜茶罐放到火坑里的柴火 旁,用文火慢慢煨,并将煨有米饭 的罐子按照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不 间断地转动,使之受火均匀。到了 一定火候,揭开盖子,再用勺子或 小锅铲拍打米饭表面,当米饭具有 一定弹性时,就说明罐罐饭已经煨

13、 好了,这时就可以将煨好的米饭罐 子端或提开火坑,放到一旁凉一会 。待到不烫嘴时开始享用,这时米 饭不仅不粘锅,而且味道非常地道 ,香美可口。 罐 罐 饭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 ”,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 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 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 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 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 ,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 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 ,一直延续到清

14、“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男女一式 ”的百褶裙,保留 了远古时代“裳”的 遗风。在我国古史 记载中,有“ 裳, 障也,所以自障蔽 也”之说。这是最 古老的裙子样式, 类似围裙的形状, 为一帘式样。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 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 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 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 ”,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 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 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 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 称之为“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 的青丝帕,缠成人字形,饰以银 梳、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 银质饰品;喜欢戴耳环、耳坠、 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 饰。图

15、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 用。土家族传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 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 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 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 底蕴和生命情感。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 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 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 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 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对纹 样造型赋予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 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

16、号和纹样,则反映广 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 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土家族服饰的情感传达 色彩是土家族服饰视觉情感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服饰 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 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 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土家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 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 土家族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穿着尚简朴,喜宽松、重喜 色。男子日常服装常以青、蓝、白三色为服饰主色调,表达 一种质朴浑厚、洁净爽朗、简朴素净的自然之美;女子服装 色彩丰富,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 蜻蜓点水”等喜庆的图案,在使用面积、色彩冷暖和肌理纹饰 等方面,既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又协调统一,体现出承载 实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审美品格。土家族的新娘装更是与众 不同,叫做“露水装”,包括一套露水衣、一双露水鞋、一方 露水帕、一把露水伞。婚礼服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 ,其中尤以红色为甚,视其为吉祥色。 土家建筑文化 吊脚楼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