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739953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医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浙江大学医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浙江大学医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浙江大学医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浙江大学医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医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医学院(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大学医学院朱婉儿变态心理的概念异常心理:又称变态心理(相对而言,与众不 同,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变态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异常心理l研究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发展、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科学l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的一门科学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异常心理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个人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个人经验标准病人自己的 主观体验适用于神经症性障碍的病人适用于缺乏内省力而有行为异常的 病人 太过主观观察者根据 经验判断有主观性需要专业知识训练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 结果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 否正常(分布在

2、正态曲线两边者)比较客观,操作简便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受到社会文化影响不能普遍适用医学标准病理心理现象+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 的根据(脑电变化等)标准化比较客观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缺少可测量的生 物学指标心理学改变与生物学改变的不一致 、不平行性社会适应标准有充分的适应应能力具有从经验经验 中学习习的能力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对自 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计能保持良好的人际际关系生活目标标切合实际实际适度的情绪发绪发 泄与控制能与现实环现实环 境保持接触在不违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 下,有限度地发挥发挥 个性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谐在不违违背社会规规范的情况 下,个人的基本需要

3、能适 当满满足客观的看待社会适应标准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能否 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不同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变态心理发生的生物因素人体疾病遗传因素生化改变药物影响人体疾病因素脑部疾病l脑炎l脑血管病l脑萎缩癫痫病人l脑电活动改变脑功能改变l感染l中毒l代谢紊乱躯体疾病得到适当治疗,心理障碍往往随之好转遗传因素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先天愚型由遗传因素决定生化改变情感性精神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5-羟色胺苯

4、丙胺药物精神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变态心理是个体无意 识冲突不能得到合理解决的结果。本能的 冲动与内化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是基本 的冲突, 这些冲突通常会产生焦虑。而焦 虑是变态心理的根源。“正常”就是精神能量在本我, 自我及超 我三者间的适当分配。 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刺激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变态行为是错误的学习和不适当条件 联系的结果通过适当的学习也可以矫正,使之变 得正常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l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本需要 和行为动力l一旦自我实现过程受阻,人将发生心理障碍l解决心理问题途径在于创造促进成长的条件社会因素

5、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现代人类的社会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精神病学跨文化精神病学发病前常有心理社会因素从社会着手,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将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生物将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生物- -心理心理- -社社 会医学模式,才能对变态心理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会医学模式,才能对变态心理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变态心理的分类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精神疾病分类区分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 检验 自我和现实 能力丧失存在 自知力缺乏存在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轻度受损 幻觉、妄想多见少见变态心理的分类神经症性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

6、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分离(转换)障碍(癔症)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 征在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中抑郁障碍占病人 总数的20%欧美国家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20%双相者发病年龄较早,发作次数较多,家 族遗传倾向更为明显人格障碍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特征的,使 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 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患者自己感到痛苦适应不良的人格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 突的人格称为病态人格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形成原因与遗传和环境有关性心理障碍同性恋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恋物癖施虐癖和

7、受虐癖易性癖其它形式用加强正常的男女性关系来减少异常的性心理行为用加强正常的男女性关系来减少异常的性心理行为指在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指在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 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常见不良行为成瘾行为(药、毒、网、病理性赌博等)偷窃癖购物癖搜集癖拔毛癖进食障碍(一)成瘾行为滥用、耐受、依赖、成瘾化学物质成瘾:鸦片类物质、酒、致幻剂活动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其他成瘾活动:成瘾行为的共同特点:心理渴求指向获得成瘾物质的行为认知歪曲人际关系困难人格改变社会适应不良病理性赌博

8、往往有如下的特点:参赌心切,若不能参赌,则六神无主高频率、长时间参赌,乐此不疲增加赌博时间、频率,会感到满足、陶醉常常不顾后果地增加赌注,赌资越来越大(二)偷窃癖偷窃癖又称病理性偷窃、偷窃狂,其特征为:病人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偷窃癖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一旦冲动出现,患者即难以控制,并想方设法完成偷窃。偷窃行为的特点:无明显的外在目的,多将这些物品丢弃、送人或收藏行窃前常无预谋行窃前强烈的行动冲动伴增加的紧张感通常试图隐瞒偷窃行为,多单独行动间歇期感后悔、自责,但不能控制下一次的行窃行为(三

9、)购物癖购物癖是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强烈的购物冲动和欲望,并只有通过购物行为才能缓解紧张、抑郁情绪时可诊断为购物癖。 购物癖通常起病于青年期,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呈慢性发作性病程。发作期从几小时到几天,间歇期从几周到几年。与其他冲动控制障碍相仿,购物行为是由一种强烈的、无法抵制的欲望与意想而产生,有些病人一旦面临某种刺激或情景会立即出现这种冲动正常购物:需求、计划、与经济能力相当、无不良后果(四)拔毛癖拔毛癖是对体毛厌恶以至于要拔掉的一种冲动控制障碍。临床特征为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多在儿童中期(约10岁左右)起病,6岁以下起病者极为少见,女性患

10、者占绝对优势,也有起病较晚者,可到成年后才起病。拔毛范围可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头发。(五)搜集癖一种源于内心的一种不可控制的搜集冲动,这种冲动使他们感到紧张、焦虑和不安,搜集行为不但可以缓解他们的这种紧张情绪,而且还可使之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快感和满足感,这些内心的体验又不断促使其反复搜集。搜集的物品多是一些既无经济价值、又无观赏价值在常人看来的废物,这些物品也无任何共性和共同之处,他们的搜集行为既无计划性,又无目的性。(六)进食障碍贪食症厌食症不良行为的诊断对不良行为进行评估症状的特点严重性病程可能的病因自知之力、求治的动机不良行为的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理治疗疗效评估及随访社会接纳程度和自我接纳程度评估症状改变、行为适应、人格成熟追踪回访:电话、面谈、书信等他评(家属、周围人、咨询师);自评评估方法:口头报告、心理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