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735327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卓尼一中 向喜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想一想想一想铁丝燃烧后,质量会 变大,所以化学反应 后质量是变大的.木材燃烧完后,只剩下灰, 所以化学反应后质量是 变小的.小明小林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五氧化二磷磷 氧气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白烟; 气球先胀大后缩小对比思考: 反应前物质(或物体)反应后物质(或物体)锥形瓶 细砂 橡皮塞 细铁丝(空气)氧气 氮气白磷锥形瓶 细砂 橡皮塞 细铁丝 五氧化二磷(剩余气体)氮气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白磷质量+氧气质量=五氧化二磷质量稀有气体等稀有气体等白磷五

2、氧化二磷 氧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化钠氢氧硫酸铜氢氧化钠实验现象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铁钉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见书P57)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化学变化。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了变化,而总质量却不变呢?分 子破裂原 子聚集成新 物 质新 分 子重新组合破裂重新组合聚集成H2O2H2O通电4个2个6个4个2个6个原子重组H2O H2+O2通电三不变分子种类变化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

3、不变二变物质种类变化二、质量守恒的原因:元 素 不 变。(宏 观)原 子种 类 数 目 质 量不 变;(微 观)种类 质量 物质总质量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原子种类微观元素种类不 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改变宏观可能 改变分子数目物质的总质量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质量没有变化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现象注意点 质 量 守 恒 定 律质 量 守 恒 定 律化学反应重点词语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原理运用小结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 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 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 (A)18克 (B)7克 (C)8克 (D)6克C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

4、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在化学反应中,对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不一定相同。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个数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分子个数相等。 ( )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判断题判断题1、现有一反应ABCD,有10gA 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 无剩余,生成4g的C,则生成D的质量为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 氧气反应能生成3L水,这句话对吗? 8g不对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种类 元素的种类 分子的数目 反应物质量总和与 生成物质量总和. 其中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A. B

5、. C. D. C4.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5g酒精与5g水混合得到10g酒精溶液B.2g氢气与18g 氧气反应生成20g水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药品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D.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C方案三将稀盐 酸倒入 烧杯中碳酸钠盐酸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想一想想一想向澄清 石灰水 中吹气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再想想再想想铁丝燃烧木材的燃烧蜡烛燃烧后什么 也没有留下,难道物 质从世上消失了吗?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 蜡烛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 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气体形式

6、逸出,所 以蜡烛质量变小讨论质量守 恒定律时, 各状态的物 质均要讨论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 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中一定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中一定 含有含有_元素,可能含有元素,可能含有_元元 素。素。三、质量守恒的应用三、质量守恒的应用 1 1、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碳碳 氢氢氧氧“水变含碳元素的高价的汽油 、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 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 是否会加盟呢?请谈一谈你 的想法?中世纪,我国乃至世界上普遍流行着 一种炼丹术,一些巫师,术士们认为 可以用硫磺(S),硝酸钾(KNO3 ),木炭(C)等物质

7、通过一定的方 法炼出金(AU)来,达到点石成金 的效果,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 + 5CO =I2 + 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则X的化学式为 。 CO22 2、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推断物质的化学式练习 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2008年5 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 ,用R表示,化学方程式为R 2N2O4 3N2 4H2O 2CO2则偏三甲肼的化学式 是 A C2H8N2 B N2H4 C CH 4 D C6H7N请同学们完成作业化学方程式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呢?氢气 +氧

8、气 水该式子确实能表示反应物、生成 物及反应条件;但书写不方便、 国际上也不通用且不能体现质量 守恒定律。点燃思考: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 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包 含哪些意义?C +C + OO2 2点燃点燃CO CO2 2表示反应在什 么条件下进行表示各物质之 间原子和分子 的个数比表示什么物质参 加反应,结果生 成了什么物质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各物质 间的质量比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宏观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表示碳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表示反应在点燃条件下进行 2微观意义: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粒子数量关系 即粒子个数比 粒子个数

9、比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 表示反应物碳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二氧 化碳分子的粒子个数比为1:1:13质量意义: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化 学计量数乘积之比化学方程式的涵义4P + 5O2 2P2O5 431 532 2142 点燃1、表示磷和氧气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五氧化二磷。3、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 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4、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质量比为 3140712、表示反应在点燃条件下进行你能说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宏观读法: 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

10、下反应生成二氧化 碳 2微观读法: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条 件下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3质量读法:每12份质量碳和32份质量氧气在点燃 条件下反应生成 44份质量二氧化碳:考考你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表示 A 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B 氢气跟氧气混合可生成水 C 在点燃条件下,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的水 D 2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反应,生成2分 子水C点燃4Al3O2 2Al2O3反应中铝,氧气,三氧化二铝的质 量比是A 27:32:102B 27:16:43C 4:3:2D 9:8:17 D点燃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11、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数 目相等)试一试:看看谁最先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P + O2 P2O54P + 5O2 2P2O54P + 5O2 = 2P2O5点燃2、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 等 )3、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 电 、催化剂)、生成物状态(气体或沉淀)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以磷在氧气中燃烧为例)4. 改横线为等号加热:对物质的升温,常用 符号代替点燃: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高温:达到一定的温度(600)只有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生成物中的气体才能用气体符号在溶液中只有在反应物中没有固体参

12、加生成物中的固体才能用沉淀符号催化剂(具体名称)4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的错误 之处C + O2 = CO2KClO3 = KCl + O2H2O = H2 + O3Fe +2 O2 = Fe3O4Mg + O2 = MgO2点燃通电加热燃烧MnO2点燃你能解决 这些问题 吗?最小公倍数法v首先找出其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 个数相差较多的原子作为配平起点, 求出其最小公倍数,再由最小公倍数 确定相关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配平 化学方程式Fe + O2 Fe3O4Mg + O2 MgOH2O H2 + O2你能配 平吗?P99练习练习: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 P O2 P2O5KClO3 KCl O2Zn CuSO4 ZnSO4 CuHgO Hg 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