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70904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100多家环评机构超3成曾违法违规(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章轲“65”世界环境日前夕,一家名为“中绿实业有限公司”的环评“红顶中介” ,终于褪去了“官”方色彩,与环保部所属主管单位脱钩。根据环境保护部今年 3 月印发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 ,2016 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其中环保部部属单位全资或参股的8 家环评机构,2015 年底前率先脱钩,逾期未脱钩一律取消环评资质。近年来, “环评乱象”饱受社会诟病。去年底,中央第三巡视组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称,“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 。截至 3 月底,已有 2 家部属单位所属环评机构完成了“脱钩” 。“脱钩”后,能否真正解决

2、长期存在的“花钱办证” 、 “环评造假” 、 “权力寻租”等问题,仍有待观察。环评乱象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前些年环评市场需求旺盛,环评业务曾一度十分热火。大大小小的环保部门纷纷成立环评队伍,四处揽活。一些与环保部门沾点边或没有任何环评业务能力的机构都申请开办了环评业务,甚至原先做学术研究、公益服务的人,也经过短期培训速成,拿到环评资质后,摇身一变成了环评专家。一些环评机构还借用外单位人员拼凑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与单位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大相径庭。吉林省通化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外号称主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等,曾拿到乙级环评资质等级。但环保部调查发现,到

3、处揽活的该研究所竟然没有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乙级评价机构应当具备 12 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 6 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今年 3 月,这家机构被环保部取消了环评资质。环保部提供的信息显示,中绿实业有限公司由部直属事业单位对外合作中心全额出资设立。今年 3 月 24 日,该公司向环保部申请注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不再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经本报记者查询,中绿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6 年,注册资本 1500 万元。作为“红顶中介” ,多年来,该公司不仅做项目环

4、评,还开展上市企业环保核查、招标、设备采购、进出口代理、国际咨询及对外投资合作等业务。 特别是进行环保核查,俨然以官方的身份出现。该公司曾经对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上市进行了环保核查。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与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在同一个办公地点。本报记者从环保部获悉,环保部部属单位全资或参股的另 7 家环评机构也大多与其主管部门相近,甚至就在同一个办公区域。恶性竞争环评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置性措施,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一道闸门。但这道闸门屡屡被一些违法违规的“红顶中介”冲破。环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 1100 多家具有资质的环评机构中,422 家有过违法、违规案底,占比超过 1/3

5、。而能源、化工、地产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为违法环评的高发区。今年 5 月,重庆两江志愿发展服务中心、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联合发布的环评机构质量报告称,在调查的 606 家环评机构中,有 182 个环评机构共有 319 条(含辽宁116 条)相关不良记录,占样本环评机构的 30.03%。其中甲级机构 40 家,乙级机构 142 家,分别占比 21.98%、78.02%。这些不良记录来自于各级环保部门网站信息公开、建设项目管理、环评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信息,也包括涉及环评机构的日常监督检查、考核等相关信用信息。去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26 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环保部进行了专项巡视。

6、2015 年 2月 9 日,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了巡视意见,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保部存在六方面问题: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把关不严、批而不管、越权审批不仅导致污染隐患,而且加大权力寻租空间;地方环保部门环评审批中腐败问题易发。其实,对于环评领域的这些问题,业内人士早就看不惯, “环评市场恶性竞争普遍”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 “什么手段都敢

7、用,只要对方给钱”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前些年做一个环评报告书收入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这些年各地环评机构大量扩容后,加上恶性竞争, “做一份清洁生产审核,估计 3000 元都有人干。 ”而在评审等环节,专家费有的一次高达 2 万元。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大致流程,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机构编制环评报告,环评报告再送到各地环保部门的评估中心或其他机构进行审核,出具技术评估意见,最后由环保相关部门审批。 但据业内人士称,即便是环评报告合规了,在评估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放权不等于放任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环评机构、评估单位存在的问题外,在环保系统内部同样存在环评问题, “不当利益输送”问

8、题并不少见。4 月 29 日,环保部公布的巡视整改情况报告显示,针对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问题,已全面开展专项清理,对 2012 年以来 117批次环评资质审批、648 项建设项目环评、729 个竣工环保验收有关情况进行逐一清查。“对有的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在环评公司兼职、个别领导干部和个别领导干部亲属持有本单位开办的环评公司股份等问题,按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脱钩后,如何做到环评不受影响?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表示:“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更不等于推卸责任。 ”对于环评机构的脱钩划转、转让,以及脱钩后环保系统直属单位的稳定发展,环保部日前也表示,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必须充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分类、稳妥地安置职工,确保脱钩顺利完成。 幸运 28 网站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