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李志强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707701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地质学-李志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遥感地质学-李志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遥感地质学-李志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遥感地质学-李志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遥感地质学-李志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遥感地质学-李志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地质学-李志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中 国国 地地 质质 大大 学学课程名 称: 遥感地质学 本科生姓名: 李志强 本科生学号: 20111001472 本科生专业: 地质学 所在院 系: 地球科学学院 类别: 理工类 日期: 2014 年 11 月 28 日 2课程论文评语课程论文评语对课程论文的评语: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总 成 绩:评阅人签名: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3目目 录录课程论文评语21. 论文所用遥感数据.42. 相关地质资料593. 遥感数据解读10114. 本区域地层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125.

2、 课程心得及建议136. 致谢1441. 论文所用遥感数据论文所用遥感数据所用资料右下角区域为冬贵敖包(L50E013017)幅(东经 11800- 11815,北纬 45 50-4600) ,是本科阶段生产实习期间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内蒙古 冬贵敖包等四幅 1:5 万区域矿产调查”项目的图幅 。所用数据来源:Landsat8 卫星 (http:/earthexplorer.usgs.gov/) 拍摄日期:2682014 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NVI5.0 图幅中心区域坐标:N455500 S11873052. 相关地质资料相关地质资料地理交通概况地理交通概况本区属内蒙古高原

3、的一部分,地势起伏不大,海拔高度一般在 800-1100 米,最高峰在 图幅中部,高达 1066 米,图幅南部最低为 830 米。一般相对高差 100-300 米,研究区北高 西底。区内水系极不发育,皆为内陆河流。最大的乌拉盖河在研究区东南,自南注入研究区 乌兰盖戈壁湖,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由于蛇曲发育,加之地势低平,又无出口在河流两 侧及下游,造成大片沼泽和翻泊。 测区公路仅在南部有一条自东向西省道:东乌珠穆沁旗霍林郭勒旗。西北缘有一条自 南西向北东的省道: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比苏木。但调查区大部分地区只有乡间小道,大 部分地区车辆无法通车,交通条件较差。 测区属典书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极大

4、。年平均气温 0.1,最低气温-37.4,最高 气温在 8 月份,可达 38。冰冻期自 10 月到次年 4 月。年平均降雨量 317.4 毫米,多集中 在七、八两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60%以上。此时杂草丛生,蚊虫遍野。低洼处有大面积沼泽 分布,交通极为困难。区内以西北风为主,四、五月风力最强,风速 5.3-5.6 米/秒。8 级以 上的大风平均每年有 56 天,亦多发生在四、五月。地层概况地层概况地层包括有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其中以大面积出露中生界火山碎屑岩类为主。现按从包括有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其中以大面积出露中生界火山碎屑岩类为主。现按从 老到新的顺序对区内的地层简述如下:老到新的

5、顺序对区内的地层简述如下: 中上奥陶统裸河组(中上奥陶统裸河组(O2-3l). 【创名及原始定义】 原名裸河群,1960 年由张国华、彭云彪创建于黑龙江省裸河。 1966 年唐克东、苏养正改称裸河组。原始定义:“指发育在裸河东岸,主要由浅黄绿色和紫 红色泥质岩、硅质岩和石灰岩组成,底部有不厚的含砾砂岩和铁质砂岩,平行不整合于多宝 山组玢岩层之上,厚 105m ”。 【沿革 】 内蒙古境内的该套地层 1959 年宁奇生等在伊尔施东建立了苏呼河组,时代 确定为早-中奥陶世。1976 年内蒙古区测一队在东乌珠穆沁旗地区开展 1:20 万区调时,将 其划入汗乌拉组的上部层位。 1981 年吉林省区调队

6、在五岔沟地区将其称为大山组,黑龙江 省区调牡队开展牙克石地区 1:20 万区调时称为治泥山组。 1988 年内蒙古区调一队在伊尔施 地区称为安全组。 1990 年内蒙古区调二队在一二五公里幅地质报告中称为敖尼尔河组。 1992 年南润善、朱慈英等在 内蒙古-兴安区奥陶纪生物组合和古地理某些特征 一文中6将该套地层从汗乌拉组中提出,新建了汉贝布敦召组。1996 年地层清理认为这套地层层位稳 定,分布广泛,上述各组名称均是裸河组的同物异名,经与黑龙江、吉林等省共同研究,统 称为裸河组。 【现在定义】 在内蒙古指分布于东乌珠穆沁旗、大兴安岭及其西坡,沉积于多宝山组 火山岩之上的一套浅海相变质砂岩、板

7、岩、变泥岩、千枚状变质粉砂岩夹少量砂质灰岩的沉 积组合。含腕足类、三叶虫化石,上界不清 【层型 】本区次层型为牙克石市扎敦河林场剖面。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分布广泛,岩性层位稳定,以变质粉砂岩、绢云母板岩、 石英砂岩为主,在牙克石扎敦河林场该组厚度 855m,扎兰屯市敖尼尔河上游厚度 844m,科 右前旗苏呼河车站北厚度 2043m,东乌旗杆贝布敦召厚度 2292m,阿巴嘎旗锡列本厚度 567m, 含有腕足类 Hesperothis,Dolerorthis 等;三叶虫 Isalauxina,Encrinuroides,Calyptaulax 等, 以及珊瑚、介形虫 Ceratobolb

8、ina allikuensis,Sibirobolbina ivari 等,化石丰富。在内蒙古境内 该组上界不清,缺失黑龙江省境内的爱辉组黑色页岩。时代为中、晚奥陶世。 测区主要分布冬贵敖包幅北部。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建造,岩性为灰、 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黄绿色凝灰质板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度425.5 米。上志留统卧都河组(上志留统卧都河组(S3w). 【创名及原始定义】 马家骏 1963 年创建于嫩江县卧都河,称窝都河群。系指含 Tuvaella gigantea 和 Leptocoelia 的碎屑岩,时代定为志留纪-早泥盆世。 【沿革】 1975 年,黑龙江省区调一队

9、、苏养正将窝都河群中部的碎屑岩,修订为卧都 河组。随着 l: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大面积展开,这套以含 Tuvaella 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 陆续被发现,但不同的研究者分别给了不同的地层名称1996 内蒙古岩石地层清理,认为内 蒙古地区的古尔班河组、伊诺盖沟组、巴润德勒组等均是卧都河组的同物异名,均应停止使 用。 【 现在定义 】 系指分布在卧都河、罕达气、三道卡等地,位于八十里小河组之上、 泥鳅河组之下的板岩层及砂岩板右互层组合。下部的板岩层为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粉砂岩、 凝灰质板岩;上部则为黄色细粒、中细粒杂砂质石英砂岩、厚层状石英砂岩、黄绿色粉砂质 板岩夹薄层砂砾岩。底部以一薄层酸性凝

10、灰岩与八十里小河组分界,其中产腕足类: Tuvaella。在内蒙古地区指分布于大兴安岭西麓中蒙边境线一带的浅海相碎屑岩组合。以泥 质粉砂岩及变质砂岩为主夹少量板岩、泥质板岩和变质砾岩等。区域上多被宝力高庙组火山 岩不整合覆盖其下与额尔古纳河组或多宝山组呈断层接触,以含大量 Tuvaella 为特征。 【层型】 区内次层型(参考剖面)为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比苏木巴润德勒剖面、额尔 古纳右旗伊诺盖沟剖面、东乌珠穆沁旗汗乌拉东下格特音高齐格日剖面、科尔沁右翼前旗苏 呼河车站北山剖面。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自西向东出露于乌布尔贝特敖包、东乌珠穆沁旗的下格 待音高齐格日、巴润德勒、乌散查于高吉高尔

11、,科尔沁右其前旗苏呼河北山及额尔古纳右旗 的伊诺盖沟等地区。岩性比较稳定,乌布尔贝特敖包是以砂岩、粉砂岩夹很薄的生物碎屑灰 岩,含 Tuvaella。下格特音高齐则为砂岩与变泥岩互层,化石丰富,但未见 Tuvaella。巴润 德勒地区则是砂岩夹板岩,含 Tuvaella。苏呼河北山一带为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含粉砂板岩 的组合,含大量腕足类,有 Tuvaella。伊诺盖沟下部是砂岩,中下部为泥板岩,也含 Tuvaella。本组厚度 321-1065m苏养正(1981)认为 Tuvaella 型动物群有大量环大西洋古 动物亚区的分子,表明志留纪时图瓦-兴安地域的古海洋与其余部分的海域之间,并无陆地7

12、相阻隔。该组是以陆源碎屑占优势的同一浅海近岸环境的沉积。 测区主要分布冬贵敖包幅中偏西北部。下部为粉细砂岩建造,岩性为灰、灰黄色变质细 砂岩、变质粉砂岩夹砾岩及泥岩。上部为板岩建造,岩性为灰、灰黄色泥板岩、斑点板岩夹 灰岩及安山岩、英安岩,厚度2564.2 米。上石炭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C2-P1bl) 【创名及原始定义】 1960 年,由呼和浩特幅地质队创名,命名地点为东乌珠穆沁旗宝 力高庙白云敖包,原始含义为“分布在宝力高庙、小坝梁、达布苏诺尔一带,岩性主要为砂 岩、砾岩和火山岩,上、下界不清,出露厚度为 3000-5000m 左右。时代为早二叠世”。 【沿

13、革】 原命名剖面分层粗略,总厚度达 4800m 的一套以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及黑色板岩为主的复杂地层,仅分 3 层,最厚的单层达 2350m,用起来较困难。这套地层特 征明显,分布广泛,易于填图,被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广泛使用。由于层型剖面只提供了 岩石的组合特点,所以,在宝力高庙组的分布地区,不同研究者,对它的划分及时代归属, 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表 1) 。1996 年清理采用谢同伦(1963)的方案,时代改为晚石炭世 至早二叠世。 【现在定义】 指分布于东乌珠穆沁旗地区,以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分别覆于泥盆纪安 格尔音乌拉组、泥鳅河组以及更老地层之上的陆相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

14、岩和正常沉积 的碎屑岩,它们相间或交互出现。其顶部被林西组或中生代地层覆盖。 【层型】 正层型为东乌珠穆沁旗宝力高庙白云敖包剖面( l1624, 4516),此剖面 为 1:100 万区调资料,作为层型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因地处偏僻,难以补充新的资料。现 选取阿巴嘎旗乌兰敖包剖面作为次层型(11436,4516;据内蒙古区调一队,1979) 。 表 1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历史沿革【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剖面中由下至上可以看到,在乌兰敖包附近本组先是砾岩直 接不整合于奥陶纪变质砂岩之上,然后是粉砂岩、碳质和硅泥质沉积,并出现较多的植物化 石,其中空落薄层火山灰(凝灰岩)的产出,拉开了火

15、山堆积的序幕。接着出现益流相熔岩, 然后是大量崩落堆积在火山活动的间歇期仍有与之密切相关的硅泥质沉积。最后是大规模 爆发相火山碎屑物,火山活动达到高潮。纵向上这一顺序,反映了火山活动由弱到强的过程。 横向上火山活动中心位于宝力高庙一带,由此向西南至洪敖包直到蒙古国境内,向东北到孕 拉城直至黑龙江省境内,正常碎屑岩逐渐增多。然而不论正常碎屑岩与火山岩的比量如何变 化,在该分区内,把它们统称为宝力高庙组是合适的。否则不但会导致新的混乱和不必要的8争论,还将人为地制造填图困难;同时也不易揭示火山活动的内在规律。由于火山构造的走 向迁移,宝力高庙组的层位也从西南向东北有变新之势。这一变化规律的产生可能与西伯利 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两者的剪刀式缝合过程相一致。宝力高庙组黑灰色板岩及粉砂岩中,常含 有安格拉型植物化石,主要有 Neoggerathiopsis sp., Angaropteridium cardiopteroides, Angaridium potaninii, Neuropteris sp.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