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会考复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706293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会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会考复习(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会考复习珍爱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 会考导引P67要求: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 表达的作用。 2、体验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3、积累关于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4、“贝尔曼”形象的性格特征。 一、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 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 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 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沬的友谊,特别是老艺术 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 二、小说按情节的开端(111)、发展(1236)、 高潮(3750)、结局(5155)可分为四个部分。 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十

2、一月 :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 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 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 ,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三、主人公形象: 初见贝尔曼时 (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 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善良、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只病了两天就 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 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 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 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 、帮助他人,甚至

3、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 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 四、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 意,产生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然而这意外的结 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欧亨利 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 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 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会考导引P) 念奴娇赤壁怀古(会考导引P)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会考导引P) 要求: 1、研究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理解作者的忧 患意识。 2、能够把

4、握作者所论六国及秦灭亡的原因,理解借古 讽今的写作意图。 3、掌握“论”“赋”的文体知识和关于苏洵、杜牧的文学 常识。 4、能熟读、诵读本板块文言文,并说出其中名句的启 示意义。 5、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的意义和用法。六国论:能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体会苏洵 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能对六国论提出中心论 点的方法、论证方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与阿房宫赋 加以比较探究。一、背景: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 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 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 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

5、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二、课文梳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 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 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概述韩、 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 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 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

6、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 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 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 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 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 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 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 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作类比。诸侯所亡赂秦而力亏 固不在战破灭之道也 奉之弥繁 (论据1 ) 侵之愈急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齐附于秦 积威

7、之所劫, 战不善,弊在赂秦 终继迁灭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赂者以赂 燕行刺客者丧 始速祸焉(论据2 ) 赵诛良将用武不终论点 论证 结论 三、艺术手法: 1、论证方法: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外,还 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 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得来的不易,用“以有尺寸之 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 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 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 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 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 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

8、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 得。这种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 其境。2、作者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 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 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 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是对 偶,又是“互文”。本义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天下之奇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 谋臣”。“两边各举一边而省文”,封则举“谋臣”,礼 则举“奇才”,使得文章简练。念奴娇赤壁怀古(会考导引P)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会考导引P) 1、通过比较研习,说出念奴娇赤壁

9、怀古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两者怀古词的异同。 2、探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如何将写景、咏史和言志相结 合来抒发作者复杂的情感的。 3、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 在表达上的作用。 4、通过诵读,感悟词的意境。 5、背诵、默写这两首怀古词。 6、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关于苏轼、辛弃疾的文学常识。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理解苏轼的历史观、 英雄观和人生观以及个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情与景的结合、 用典的作用等方面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词的方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领会词人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对恢 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背景:

10、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览黄冈城 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 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 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 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 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二、内容梳理: 上片,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 雄豪杰,侧重于写景。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 ”,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 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 动感的画面。“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片,

11、带起下片。前句是 对前面勾出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发出的由衷赞叹,后句是从江山引 出来的,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下片,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 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穿插“小乔初嫁了”,一是衬出 周瑜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二是隐写了这场战争的关系之大。杜牧诗云:“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战败,东吴就国 破家亡。“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由形写出人物的神 。“强虏灰飞烟灭”,表现出曹军惨败的情景。“故国神 游”到结束,抒写作者的感受和人生理念。“多情应笑 我”是倒装,意为应笑我多情,即多愁善感,无怪乎“ 早生华发”。转而一想,“人

12、生如梦”,且酾酒临江,来 个自我宽慰。三、全词的特点: 第一,整个词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 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由故垒引出“ 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 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第二,全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如前 面提到的全词的背景设置、孙刘赤壁鏊兵等,都是 一挥而就,大笔淋漓。 第三,注意运用衬托的手法。烘托,又称映衬。是 利用事物之间类似或反对条件使本体仗着他体的的 陪衬而更加鲜明的一种修辞手法。衬托,可分为正 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 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后者如以华发早生的诗人自 我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 嘉泰四年(1204)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 北伐中原来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 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 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 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 败。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 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 然地倾吐出来了。 二、梳理: 上片即景抒情,由景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 刘裕与孙权,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刺与 劝诫。(叹英雄千古难再

14、,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是经不起 风雨的洗刷;从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的 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作者对 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 的重要,倾吐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而遭致压抑的不平。三、本词的特点: 第一,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透过诗歌形象表露出 来,而不破坏诗美。作者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 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 串联在创作主体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也正因 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 ,故而体现了诗的本质。 第二,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 用

15、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 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 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会考导引P)祝福(会考导引P)要求: 1、通过各种阅读活动,重点品味荷塘月色情景 交融的写法,体验其中的意境美。 2、能画出文中的炼字、叠词以及运用通感手法的语 句,体会其细腻、传神的表达效果。 3、尝试美读,能通过对语言轻重、高低、长短的把 握,朗读荷塘月色,体会作品蕴涵的感情。 4、背诵、默写荷塘月色的第四、五、六段。 5、尝试从外观形态、内在意象、深层文化意蕴方面 入手鉴赏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一、内容总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荷塘 月色”这里是一个并列词组,两者都是文章描绘 的中心。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 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 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 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二、内容梳理: 第1节为第一段点名心境,交代缘由。第一 句是全文的“文眼”。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 来的苦情,后半句写烘托环境的静谧以及自己在 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全段创造出孤寂的氛围 ,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2、3小节为第二段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2节写在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主要写景:曲折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