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705297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0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正确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特殊重要性,提高学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贯彻实施发展战略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科教兴国战略 授课时间: 4课时 v一、“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 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 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这需要在解决大量复杂 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邓

2、小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设计了分“三步 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规划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v所谓经济发展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 ,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全局出发,对较长 时期内国家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步骤、 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等所作的谋划,是未来 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 v经济发展战略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根本性,即它 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细小 的问题;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决的是全局性而 不是个别性、局部性问题;三是长期性,即它所要 实现的是长时期而不是短时期内的任务。 v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总体目标

3、就是,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 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 须贯彻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v(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发展第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历史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二,“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v(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步骤第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具体内容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 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

4、国家水 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将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应区分为三个彼此衔接的大的战略步骤。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 奋斗,第一步发展战略早已顺利实现,199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57600亿元,提前五年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 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199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 了74772亿元,正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 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v 第二,实现第三步战略步骤的具体规划。在新世纪来临 之际,我们党根据邓小平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这一理论, 制定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

5、。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 江泽民总书记又对“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的实施作了具体规 划,将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他指出:“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 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 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 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我们的国家将以现代化的姿态 屹立于世界。这就使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 骤更加具体化、规范化。 v( 三 )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6、 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 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 是激励全国人民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 纲领。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及重要的意义。第一,明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标准,使 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了定性定量的指标。第二,丰富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内容,使 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 v(四)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v首先,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更高水 平的。v其次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更全面的 .v再次,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发展比 较均衡的。 v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经济发

7、展战略,有着严密的 科学性,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是全方位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 且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备,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v第二,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 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 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和评价 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邓小平提在经济发展目标 问题上,也是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 本目的的。发展战略目标中的所谓“温饱型”、

8、“小康 型”、“比较富裕型”等经典性的表述就充分体现了这 一点。这纠正了过去那种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只 谈各种产品产量达到什么指标,而忽视人民生活水 平的相应提高的做法。 v第三,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三步走”战略目 标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期限调整到21世纪中叶,把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含义确定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战略的每 一步都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而且前两不都提前实现了。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是对“小康水平”的提升在我国总体 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再用20年时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超过3000美元,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9、。这是个符合中国国 情和现代化实际的目标。然而这又是一个雄心壮志。我国经 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比较低。如果到21世 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么短 的时间里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对中国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 大事,是一个雄心壮志。 v第四,战略实现过程的不平衡性。过去,我国实行 的是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这种优先发展重工 作的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发展战 略与我国国情之间存在的难以克服的一系列矛盾就 暴露无疑,各部门增长速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邓小

10、平提出要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 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 个战略重点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v三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v(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1982 年邓小平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 角度考虑,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 他提出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 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在我国 经济发展重点中居于首位。 v1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v 第一,农业是关系到我国 12 亿多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基础。马克思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 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劳动是一

11、切其他劳动得 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毛泽东也鲜明地强调了“农 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 计民生极大。”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 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吃饭 问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吃饭问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发展 农业来解决。邓小平强调:“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 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 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 v第二,农业是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 大问题。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为工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材 料和广阔市场。邓小平指出:“农业搞不

12、好,工业就 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农业 是根本,不要忘掉”。江泽民也强调:“如果农业出 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越是经济发展,越是改革 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 v第三,农业是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无农 不稳,无粮则乱,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邓小平明确指出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 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业搞不好, 工业就没有希望。农业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富 裕繁荣是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 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因

13、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 7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 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业没有现代化,就是中 国没有现代化;农民没有富裕,就是中国没有富裕。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占第一位的问题,v2 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v第一,按照党中央确立的新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工作。v第二,制定计划要突出农业的首要地位。v一是,要在思想上引起对农业问题的足够重视。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 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农业,并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大支持农 业。对农业问题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加以重视。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 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忽视、放松农业的倾向。v二是,

14、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的排序,并在各产业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在制定计 划和配置资源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在项目安排、 财政预算、投资方向和数量、发展规模、工业产品结构、技术支持诸方 面体现出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多渠道才加对农业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v三是,要保证农业的优先发展,确立为农业服务的思想。 v第三,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实行科教兴农战略。我国人 多地少,扩大耕地面积的余地不大,但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邓小平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的发 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

15、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 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江泽民也 明确强调:“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的 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把农业发展真正 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化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要求农 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v3 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中最艰巨的任务 四个现代化包含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 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本身的现代 化,而且也是整个农民的现代化、整个农村 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任务相当艰巨。第一 ,农业现代化内容丰富的现

16、代化。第二,现代化任务最艰巨的是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民工政策可分为红灯、黄灯、绿灯三 个阶段,红灯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一九八 四年,基本上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黄灯阶段 从一九八四年到上个世纪末,允许农民自带干粮进 城,但农民进城实际上还有违当地政府的就业、居 住等规则;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在第十个五年 规划中首次明确要促进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并 提出每年八百万的目标,农民工政策由此步入绿灯 阶段。但政策上的“绿灯”尚未解决本质上的“一国两制” 问题,农民工问题因此日益凸显。胡鞍钢称,中国 沿海地区也是农民工主要聚集区,应该率先完成“一 省(市)两制”到“一省(市)一制”的转变,进而推动实现 “一国一制”。他呼吁沿海地区不仅要善待农民工, 关键还要服务农民工,使他们为当地发展做出更多 贡献,使他们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分享成果 。解决“四农”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农民工成为市 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它将成为继土地改革 、“大包干”之后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并将加速 中国发展,同时推动构建和谐社会。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