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人口结构及相关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地区人口结构及相关问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藏地区人口结构及相关问题西藏地区人口结构及相关问题08 地理科学地理科学李淑云李淑云 (29)号)号人口结构的社会学描述性研究是社会静态分析的终点,也是社会动态分析的起点。通 过对西藏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社会学描述, 使西藏过去人口行为和变动的结果清晰化,并提出了由西藏人口结构现状反映出的高龄、 婚姻挤压、二元分化以及女性教育等问题。 人口学界对人口结构的划分,依据的标准不同,分类也不一样。这里主要采用胡伟略 在人口社会学中阐述的分类方法:将人口结构分成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构、 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四种类型。这种分类的依据是:人口结构是社会的人口的
2、结构;或 者说,它是从人口学角度看的一种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一样,既是人口与社会 直接的历史发展的现实,又是思维逻辑用以把握现实的抽象。那么,人口结构种类的划分, 既是历史生成发展的结果,又是逻辑分析规定的结果。所以,应当从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 上来划分人口结构。一、西藏人口的性别结构及年龄结构一、西藏人口的性别结构及年龄结构(一)性别结构(一)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包括出生婴儿性别比、死亡人口性别比、婚龄性别比、劳动力性别比、 老年性别比以及总人口性别比等指标。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全体人口性别比的基础,由于各 年龄阶段的男女死亡率不同,使各年龄组性别比同出生婴儿性别比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
3、 全体人口性别比在 96106 范围间都属正常或均衡,出生婴儿性别比在 103107 范围内属 正常。 全区的人口中,男性为 132.51 万人,占 50.6%;女性为 129.13 万人,占 49.4%,性别 比为 102.62。通过对西藏人口的性别比分析,主要根据年龄阶段分类,其中,少年儿童性别比指的 是 014 岁年龄阶段人口的性别比,劳动力性别比指的是 1564 岁阶段人口的性别比,老 年人口性别比指的是 65 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从表 1 可以看出,总体人口性别比中,除林芝地区稍偏高外,西藏各地区均显正常。 出生婴儿性别比中,除山南、林芝外,其他地区均显偏高或偏低;特别是阿里地区,出
4、生 婴儿性别比低出正常范围 6.72 个百分点,而此后的各年龄组性别比均显逐渐增高的趋势, 可见,阿里地区女婴死亡率颇高。劳动力性别比一栏显示,拉萨、林芝和阿里性别比偏高。 那么这三地区的高劳动力性别比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表 2 三地区的劳动年龄内各年龄组的 性别比,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 拉萨市劳动力性别比的高位处于 2024 岁及 4049 岁之间,林芝地区劳动力性别比 的高位处于 2549 岁之间,阿里地区劳动力性别比的高位处于 2539 岁之间。由此可见, 拉萨、林芝、阿里三地市的婚龄性别-比是失调的。例如阿里地区的 2529 岁年龄组的性 别比为 117.78,这意味着 17.
5、78的婚龄男性(每 10 人中将近有 2 人)没有对等的同龄女 性可供婚配。性别比失调产生了婚姻挤压的社会问题。当然通过婚配年龄的差距挑选可以 适当地调节婚姻挤压,我们将婚配调节限度设在 10 岁之内,阿里的 1519 岁年龄组的性 别比(101.66),这相对于 117.78 的高性别比,是属于收缩型的,所以即使通过婚配年龄 的差距调节,阿里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仍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改变。 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年龄越大越突出,这是因为老年阶段的男性 死亡率高于女性。西藏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性别比基本上处于 7080 的水平上,这是正常的。 社会的高龄问题基本上是高龄妇女问题,这也是西藏
6、及整个中国的普遍现象。(二)年龄结构(二)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地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 El 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今后人口再生产 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等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 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全区的人口中,0-14 岁的人口为 81.74 万人,占 31.2%:15-64 岁的人口为 168.13 万人, 占 64.3%;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11.76 万人,占 4.5%。同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 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4.34 个
7、百分点,65 岁及以上的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0.14 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一般划分为 3 种:年轻型(增长)、成年型(中间、稳定)、老年型 (缩减)。这样的划分主要用于如下年龄结构方面的指标:少年儿童系数、老年人口系数、 老少比以及年龄中位数。各指标数值组合构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如下表 3:目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但农村人口增长势头不小,少数城市地区开 始向老年型转变。西藏各地区年龄结构方面的指标如下表 4:从表 5 显示,西藏全区及拉萨、昌都、山南、林芝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处于成年型, 其中拉萨、山南、林芝稍微趋向老年型,即三地区的人口呈缓慢缩减趋势;日喀则、那曲、 阿里处
8、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的阶段。这可以从老年抚养比及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数据中进 一步得到证实(如表 6)。由表 6 可见,日喀则、那曲、阿里三地区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在各地区中处于最高水平, 特别是那曲高达 62.59,这意味着那曲人口中每 10 个劳动年龄人口约要抚养 6 个少年儿 童,加之,那曲的老年抚养比较高,为 8.59,所以,那曲的抚养比(负担系数)是全区最 高的,为 71.18,即那曲地区每 10 个劳动年龄人口约要负担 7 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在国 民收入增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抚养人口比重太大,就会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少年儿童人 口比重过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大。就以少年儿童关系最密切的教育来
9、说,那曲地区所 需的基础教育是庞大的,而且届时将出现升中学高峰、考大学高峰。出生率是决定少年儿 童比重的关键性因素,只有降低出生率才能减少少年儿童比重大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压力。 然而 19992000 年的西藏各地区出生率比较中,那曲地区的出生率仍居榜首(见表 7)。昌都地区的少年儿童抚养比 52.47,虽然在全区处于较高行列,但是我们还是将昌 都地区归类于成年型,这主要是因为,昌都地区的老年抚养比为全区第一,为 8.70:昌 都地区的老年系数为全区第一,为 5.40。综合分析,昌都应该属于成年型的年龄结构。二、西藏人口的地域结构二、西藏人口的地域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一般分成人口自然地域结构、人口
10、行政地域结构以及人口城乡地域结 构三类。从一个国家内部看,人口的自然地域结构主要是水平面分布结构和垂直分布结构, 划分的依据有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矿藏、物种等。前人关于西藏人口的自然地域结 构未曾作过详细的统计分析,人口普查资料也很难反映这方面的内容。一些概括性的表述 如下:“受高原条件制约,农牧区人口密度差异显著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农业区, 人口密度超过 10 人平方公里。而牧业区的那曲地区仅 0.8 人平方公里,阿里地区低到 0.2 人平方公里。”“西藏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全区按海拔可分成三个区域,其 人口数量和密度差异很大。北部羌塘高原海拔 5000 米以上,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 40
11、, 人口仅占全区人口的 10。中部湖盆,区和喜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 40005000 米,此 区域约占全区面积近 40,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 30。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和藏东三江 峡谷地带,海拔高度介于 30004000 米之间,土地面积不到全区的 25,而居住着全区 60左右的人口。” 黑格尔曾经表述过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在我们所成为问题的,并非要熟悉外部地 方的土地,而是要精密地熟悉这样一种土地产生民族型与其性格之地方性的自然模型。” 一个地区的政治、教育、科学、宗教和艺术所采取的方针,所赖以维持的富源,发展效率 的高低,都是依赖于地理基础的。因此。关于西藏人口的自然地域结构以及它所反映的
12、社 会的结构和功能,有待于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所说明的是按照行政管理区域划分的人口地域结构,由行政区域 变动、人口变动或者两个因素同时变动决定。从现在的情况看,没有战争、民族冲突和宗 教冲突引起的领土割让、租借或买卖,也没有重大工程建设或大自然灾害引起的行政区划 改变,因此,西藏的行政区域结构人口变动主要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其现状基本 上能够反映上述概括性表述的内容(如表 8):人口的城乡地域结构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实际上是人口的城乡社区结构。社会学认为, 社区是一个有着地域性、社会性的人口再生产共同体,一般可以划分为城市社区和乡村社 区两大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社
13、区逐渐减小而城市社区逐渐增多,城乡地域结构 的变化也是这样。一个地区的城乡地域结构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中国的建市标准规定:地区行政专署驻地,即使非农业人口不足 10 万人,年国民生产 总值不足 3 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撤县设市。像日喀则市,2000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非 农业人口为 2.9778 万。因此,对于西藏人口的城乡地域结构分析应侧重于最基本的要 素: 非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而不是市 镇的数量及规模。拉萨和日喀则两市的非农 业 人口总数约为 13.96 万,占两市总人口的 64.85;西藏各镇的非农业人口合计约为11.28 万,占各镇人口总数的 39.28;西藏
14、 乡村中的非农业人口数约为 8.02 万,占各 乡村人口总数的 3.82;西藏全区非农业人口 数约为 33.26 万,占全区总人口的 12.78。 以上数据加之以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分析, 我们认为,各市镇带着自身有限的 发展水平 而又要承担较大的辐射半径,这导致边远地 区(特别是藏北牧区)难以受到市 镇功能的影 响,其经济文化的联系处于松散状态。三、西藏人口的经济结构三、西藏人口的经济结构(一)产权结构(一)产权结构 人口的经济结构是指以人口的财产权利(产权)结构为基础的产业、职业、收入、消 费等结构。西方的产权概念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超出了经济学范畴,更像是一个社会学范 畴,指的是对财产的所有
15、权、使用权和相应的受益权。财产包括生产资料、技术、信息、 知识等,因此人口的产权结构可以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产权、知识产权、信息产权等结 构,还有一些与经济有关的产权结构,如住宅产权等。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人口在各产权中的规模和比例,有着重要意义。人口社会学考察人口产权结构除了关 注物质财富、货币资本方面外,还关注人力资本方面的产权结构。人力产权是因人的经济 价值之不断增长而迫使社会额外设立的一些有利于人力因素的权利。人的生命不再廉价, 人们对医疗服务和生命保险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加,对获得平等上学机会、工作机会等方 面越来越重视。随着个人时间价值的增长,人们在分配时间上更具有了
16、目的性。因此综合 各个方面,人口社会学考察的人力本身的产权结构包括保险、就业、时间消耗等方面的结 构。这些概念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有关西藏的统计资料中还没有涉及到上述绝 大部分的内容,就现有资料看,我们可以进行粗略概括的是西藏人口的所有制结构。 2003 年底,西藏全区从业人员共约为 132.81 万,占全区总人口的 51.24。从表 9 看出,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最高。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所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仅 为 891,这可以反映出西藏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僵硬化。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规模经济的增多,大型私有、集体所有的产权组织将会增加。(二)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二)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 对西藏人口的经济结构考察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产业结构以及职业结构。以 2003 年数 据为基础。其中职业结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职业作比较。西藏人口集中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相对来说,人口的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但 从历史上看,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 1980 年的 82.15降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