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697251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浙江大学药学院吴昊姝(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药理学(Pharmacology)浙江大学 药学院 吴昊姝 2药理学第6版主编:杨宝峰 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药理学总论 (第14章)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第511章)(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1220章)(四)心血管系统药物(第2128)(五)作用于其它系统的药物(第2933章)(六)激素类药物(第3437章)(七)抗菌药(第3845章)(八)抗寄生虫药(第46章)(九)抗恶性肿瘤药、影响免疫功能药、基因治疗(第4749章)3(一) 药理学总论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教学重点 药效学 药动学 重要名词术语

2、 药动学参数 教学要求 n掌握药物作用的一般规律:药物效应的两重性、量效关系 、安全性评价及常用药理学术语、受体的基本概念;掌握 药动学的重要名词术语及有关参数。n熟悉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n了解受体动力学、受体类型、第二信使、受体调节等基本 内容;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4n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n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自学)n三、新药开发与研究n四、常用参考书籍和期刊第一章 绪言5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n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n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 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n是联系医学和药学的桥梁学科6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n药物对机体

3、的作用及作用原理,称为药 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n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称为药物代谢 动力学,简称药动学。7药理学的学科任务n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 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n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提供实 验资料;n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 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如:对阿片受体 的研究导致了体内抗痛系统的发现。8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课程n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是药理学的基础 。n药理学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 格控制的条件下,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 分子水平,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n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以临床病人为研 究对象研究药物的药效

4、学、药动学,并对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以确保合理用药。9学习药理学的目的和要求n掌握药理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n掌握各类药物的代表药和重点药的药理作 用、药动学特点、主要临床应用和不良反 应,同类药与代表药相比的特点。10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n药理学是在药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n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密切相关n我国药理学的发展11三、新药开发与研究n临床前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弄清新药的作用谱 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n临床研究:以人为研究对象对新药进行有效性 和安全性的评估。分为四期临床试验n期(健康成年志愿者)n期(一定病例数的临床试验)n期(试生产期扩大的多

5、中心临床试验)n 期(也称售后调研)。12药理学与其它药学学科的关系药物化学(合成)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药理学 药物制剂学药物分析药效学 药动学体内药分 质量标准毒理学13四、常用参考书籍和期刊nGoodman & Gilmans: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10th Edition,2001n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 、内科学等相关课程教科书n国内外各种药理学相关杂志14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 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u体内过程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6、包括转运 (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 其中代谢和排泄又被合称为消除。u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又称 速率过程)可用数学公式或图解表示。15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n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n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n第三节 房室模型n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n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n第六节 药动学重要参数n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消化道皮肤肺泡皮下肌肉消除组 织 间 隙血 液组织器官吸 收外内肝脏代 谢肾脏排 泄分 布静脉跨膜转运模式图生物转 化17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n滤过(水溶性扩散):被动转运;少数 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借助渗

7、透压等外力 促进跨膜转运。n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被动转运; 绝大多数脂溶性药物;离子障的概念。n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被动 转运)18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n被动转运n简单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载体, 无饱和性,药物之间无竞争性抑制。大多数 药物的转运方式。n易化扩散:有载体帮助,其它同简单扩散。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 ,吸收速度较快。19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中的 离子障(ion trapping)n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而离子型 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被称为离子 障。n酸性或碱性较强的药物如色甘酸钠、胍乙啶,

8、 在胃肠道基本离子化,由于离子障的原因,吸 收较困难。n弱酸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的解离度低 ,多为非 离子型,在胃中即可被吸收。n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偏 碱性的小肠液中吸收。pH值对药物解离性质的影响可用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表示21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n主动转运n少数与体内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 啶、甲基多巴等,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药物经肾 小管主动分泌而排出;体内一些离子的主动转运( 钠泵,碘泵等)。n特点:逆浓度差;耗能;需载体;载体对药物有选 择性,且转运能力有饱和性,如果两个药物均由同 一载体转运,则它

9、们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如丙 磺舒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主动分泌,可延长青霉素 的作用时间。22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n膜的性质:面积、厚度n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受血流量影响)n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极 性、解离度等。n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解离度小的 药物易被跨膜被动转运。其中解离度与药物 的pKa及药物所在溶液的pH值有关。23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n吸收(Absorption)n分布(Distribution)n代谢(Metabolism)n排泄(Excretion)24药物制剂(崩解、溶解)吸收血液循环(游离型 结合型)分布通过代谢、排泄等途径

10、从体 内消除作用部位肝、肾等发挥疗效或产生毒性药物的体内过程示意图25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n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影响着药物发 生作用的快慢和强弱。n如果以发挥局部作用为目的的药物发生 了吸收,则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26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一)口服 (per os)n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n小肠是药物主要的吸收部位n很多因素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n胃肠道功能n胃肠道内容物n胃肠道的酸、酶、菌群的生化作用27首关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n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 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使进入

11、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叫做首关消除。n舌下(sublingual)给药可避免首关消除,如 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n直肠(per rectum)给药虽可部分地避免首 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吸收不规则,较 少应用。门静脉系统 模式图门静脉29不适于口服给药的药物和情况n在胃肠破坏的药物n对胃刺激大的药物n首关消除多的药物(改用舌下、直肠给 药,或注射给药)n昏迷及婴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30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二)吸入n肺泡表面积大,血流丰富,药物只要能到达肺 泡,吸收极其迅速。n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可直接进入肺 泡。n气雾剂(aerosol):可将药液雾化为直径达5m左 右微粒

12、,可以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25m直径 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m直径微粒可在小支 气管沉积,后者可用于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 喘。n喷雾剂(nebula):雾粒较大,只能用于鼻咽部的局 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31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三)局部用药n局部给药产生局部作用:皮肤、眼、鼻 、咽喉、阴道等部位n局部给药产生全身作用:皮肤贴剂、软 膏等32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四)注射给药n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 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n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m):吸收快。将药物溶 于油内可减慢药

13、物吸收,起到存储作用。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吸收较慢,但一般 较口服快。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剧痛。n动脉注射(intra-arterial,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 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例如将溶 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n将药物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如局部麻醉。33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分布n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 织的过程。n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n药物的脂溶性n毛细血管通透性n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n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n药物的pKa和局部的pH值n药物转运载体的数量和功能状态n特殊组

14、织膜的屏障作用34n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 型药物(bound drug),未被结合的药物则称 为游离型药物(free drug)。n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还常与 脂蛋白及1酸性糖蛋白结合。n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受药物浓度,血浆蛋白 量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解离常数)的 影响,各药不同而且结合率随剂量增大而减少 。n药理学书籍收载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在常 用剂量范围内对正常人测定的数值。二、分布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35二、分布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n可逆性n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分子变大不 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15、,不进行 分布和消除。n可发生竞争置换: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 低,而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两个药物可能竞 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 36竞争性置换的临床意义n两药合用时发生竞争置换,如某药结合率达99%,当 被另药置换而下降1%时,则游离型药物浓度在理论 上将增加100%,可能导致中毒。但一般药物在被置 换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会加速被消除,血浆中游离型 药物浓度难以持续增高。一般认为,只有血浆蛋白结 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慢、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 临床上这种相互作用才有意义。如保泰松置换华法林 的血浆蛋白结合,导致后者抗凝作用增强,造成严重 的出血。n药物也可能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

16、蛋白结合,如 磺胺药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在新生儿可能导 致核黄疸症。二、分布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37二、分布 (二)器官血流量n吸收入体循环的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 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 的现象称为再分布(redistribution)n如硫喷妥钠先在血流量大的脑中发挥麻 醉效应,然后由于其脂溶性高而向脂肪 组织转移,效应很快消失。38二、分布 (三)组织细胞结合n药物与组织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是药物作用具 有选择性的重要原因n碘集中在甲状腺n钙沉积于骨骼n氯喹在肝中浓度高n脂肪组织是脂溶性药物的储库n药物与组织不可逆结合引起毒性反应n四环素与钙络合存储于骨骼和牙齿,影响小儿骨骼 和牙齿的发育。39二、分布 (四)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n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为7.4,弱酸性 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升高血液pH值( 即碱化血液)可使弱酸性药物由细胞内向细胞 外转移,弱碱性药物反之。n如弱酸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